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记者 > 第十五章 《牵手百姓报》

第十五章 《牵手百姓报》(1/2)

    第一声问候》创刊以后,隔三差五地推出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赢得广泛读者的重磅稿子,不仅在海山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共鸣,且在省内外也产生了轰动效应。海山新闻网成为国内许多门户网站关注和合作的对象。无疑,这就好像是周望手抡大棒在杨阳头上敲了一击又一击。面对对手一发不可收的态势,杨阳只好组织骨干全力应对,他们从这个县到那个部门逐一进行搜索,还从好多的旧闻里挖掘故事,特别是社会新闻部的那些记者们,更是二十四小时待命,等待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毕竟新闻事件不能去导演和制造。短短一个月的较量下来,《牵手百姓报》的编辑记者仿佛成了点着火却没有肉和菜进锅的厨师,站在灶台前不知所措地干着急。好在此时突发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英军队捉拿的事件,无疑等于给他们这些厨师送来了原料,于是连续多天从网络上下载说法不一的文章和照片,大量刊登所谓的幕后新闻,连载“第一公子——乌代与他多少个情妇的**生活”之类的文章,以求留住读者的眼球。

    像萨达姆并没有阻止美英联军的长驱直入一样,萨达姆的消息同样不会给《牵手百姓报》带来卷土重来、继续称霸市场和赢得读者的机会。报纸创刊三年来,每每看到那些跳跃不停的业绩数字,杨阳的欣喜是无法比拟的,这些数字像牛市里一头高傲的牛永远充满战斗力。近半年来,准确地说是《第一声问候》上市以来,这些数字却叫他心惊胆战起来。上次,幸亏有了那些省城来的模特们帮忙,在街头临时搭起的T台上,利用她们袅娜多姿的身体,穿着薄、露、透的衣服,使出浑身的解数极尽全力贩卖女人的魅力,用身体捎带手中的报纸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有的为了拿到专版广告收入的一半提成,悄悄地走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里用床上功夫拉起广告。有了这样的苦心经营,才使报纸在《第一声问候》上市的前三个月里,发行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保持了略微的增长,当然,这些新增加的收入还不够给请来的这些模特们开工资。可到了来年,报纸好像一辆动力和刹车一起出了问题的机动车,开始走到下坡路上且从此再没有上坡的机会,甚至连停住的能力也没有了。在前半年里,报纸的总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勉强算是持平。但到了后半年,发行状况出现了比预想的还要糟糕百倍的局面,街头零售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到2004年10月整个发行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个百分点,发行数的降低直接影响到了经营,报社广告收入直线下滑到历史最低,临近微利保本的底线。据杨阳掌握到的资料,由于对手扩大了版面,《第一声问候》新年后的报纸价格由过去每年的155元提高到240元,实际发行量却猛增了六万八千多份,街头零售在17个县区全面铺开,每天零售稳定在二万份左右,报纸的总发行量达到十三万多份,等于在改版前七万份的基础上翻了一番。16版的报纸240元的报价,扣除纸张、印刷、发行和采编成本后,看起来似乎已没有什么利润,但哪家报纸是凭靠卖报过日子!要命的是,对手的广告收入继去年创刊后的前三个月平均达到八十万元,进入2004年的头几个月,都突破了一百万元大关,到后半年已连续三个月保持在一百四十万元左右,可谁都知道此前该报历史上最好的广告收入仅是五十四万。

    海山日报社改版后的半年多时间,杨阳和他的报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压力,这样的局面他曾经预料过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不可否认,周望绝对是具有新闻天赋的人才,自负的杨阳以前就说自己是伯乐,周望是千里马,因为他曾经挖过周望这个人才。

    《牵手百姓报》创办之初,从原电视报移交过来一群窝囊废,为此报社必须要从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广为纳贤,招聘一批德才兼备的记者编辑。办一张大报,不能像过去招聘记者站那些闲杂人员一样,杨阳知道绝对不能瞎来,而是真正要做到任人为贤。想当无冕之王,是多少人期盼的梦想,招聘广告发出后,很快有一大批学历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报社的各个部门,这些人都可以编写稿子,但要能独当一面真正挑起报社管理工作的大梁甚至掌握整个报社运行的核心人物却很难找到,在省城及外省的范围里,他试着和许多相关人士接洽过,自己看得起的几位高人,要不是他们动辄开出五十万甚至八十万年薪的高价把自己唬住,要不便是嫌海山是个小地方,担心报纸的寿命不长从而谈不拢。有几个想来的人才,但属于思想陈旧的退休老报人,他们那一套陈旧的严谨的做派自然和杨阳的新潮办报思路格格不入。无可奈何的他把挖掘人才的视野又收回到海山。在当地的新闻圈子里面,最优秀的人才无疑当属周望,省内外赫赫有名的“名记”地位不可动摇。业务水平不需论了,说他的人气指数,周望在他所领导的电视台新闻部甚至是整个电视台里可是最高的,在部里真正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要论管理水平,他兼职上过海大的MBA,加上他军旅出身的良好背景,应该能为管理工作涂抹灿烂的一笔吧!这样的人才如能真的加盟,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便是无形资产,会得到一大批读者的青睐。杨阳瞅准目标后,“三顾茅庐”请周望出山担任报纸的执行总编,并许诺以年薪十万元的高薪聘请。十万元,在相对贫困的海山市算得上数一数二的高薪啊!事先杨阳已调查清楚了,周望这段时间正为无钱买电视台开始房改的单元房着急上火呢。可不知后来是怎么回事,起先他好像动过心思,对报纸了解得十分详细,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不知是何原因,到最后还是没有理由地婉言拒绝了聘请。这年头,爹亲、娘亲真还不如钱亲。面对高薪的诱惑依然不动声色的人,真可与当年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相媲美。加盟不成,杨阳只得退一步向他约稿,承诺凡出自于他手里的稿子,不论稿件长短和质量优劣,保底稿费一篇200元,再根据字数多少,每千字另付300元至500元,至于特别好的优稿可给到千字1000元的高稿酬。当时,周望答应说有机会一定写稿,挣上高稿酬使自己早一天奔到小康。话是那样说了,到现在为止也没投来一个字。现在看来,这小子的城府真是深不见底,谁又能想到,一个以写监督报道见长的电视记者,政客们不给他穿小鞋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且官运亨通连升不断呢?直到如今成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和对头。

    当时,杨阳没有挖成周望,便把目标瞄到海山日报社里面,在报社的管理层中,仇平稳的水平当属最高,按照游戏规则自然不能去挖他这个老总,在其他领导中,水平较高又年富力强的无疑数余震和左韵最为优秀,余震这个家伙性格比较执拗,肯定和自己不是一个道上的人,而左韵这个娘们好像也看不起自己且家里好像经济状况不错,对于他俩还是免开尊口。在这些人群里继续瞄下去,轮到了科班出身的韩水平,平心而论他的业务水平也是不错的,并且是个坐得住、过得细、把握准、属于处于报纸末梢系统把关的核心人物,只是他的人品差点,特别是他把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成为他致命的硬伤,海山新闻界曾有一个“买馒头”的故事广为流传。

    平时,韩水平在报社里颐指气使很是牛皮,在家里却是标准的“妻管严”,每天的家务劳动包括做饭、打扫卫生等都是他亲自干的事情。那年,报社附近开了一个馒头铺,卖馒头的老板信誓旦旦地保证蒸的馒头里绝不放任何添加剂,面粉都是自己亲自用麦子磨出来的。果然,这里的馒头是不白,但味道和质量非常好,走到铺子附近便可闻到小麦天然的清香味道。在当今油条里加洗衣粉、水果使用催熟剂、龙虾用避孕药泡、姥姥的子宫可以替女儿存放受精卵而帮忙怀孕,啥东西都能造假的时代里,能吃到这样纯正的馒头真是大家的福分。也是因为外面的馒头不卫生又不好吃的原因,此前韩水平太太喜欢吃的馒头均由老公亲自上笼蒸得。馒头店的开张无疑等于把韩水平从繁重的蒸馒头劳动中解放出来。太太吃得满意后,他几乎每天上午都去馒头店买三个馒头。他第一次去买的时候,有报社职工在店里看见他便客气地喊韩总,卖馒头老板娘满脸狐疑又有几分艳羡这么大的领导亲临本店,而韩水平也故意挺着胸膛用鼻子“哼哼”作答,以示领导的威严。第二次去的时候,店里刚巧没有别人,他便掏出记者证给老板娘看,人家知道这个韩总是报社的副总编辑,热情显然降低了许多。这个馒头店有个规矩,人多的时候老板娘才亲自卖馒头,人少的时候是顾客把钱放到忙着揉面的老板娘面前,然后自己去笼里取馒头。掌握了这个规律,韩水平总是在没人来的时候买,在和老板娘闲聊中取走馒头。过了不久,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依旧他给忙活的老板娘交钱,依旧闲聊着到蒸笼里取出馒头,刚要离开店时,老板娘突然停下手里的活计叫他等等,说着便一个健步上前夺过他手里的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静静地躺着五个馒头。本来馒头是一块钱三个,而韩水平每次来总是买一块钱,还直夸老板娘的馒头蒸得大,分量足,自己家里三个人每人一个足够吃了。此时被老板娘捉赃在手,他脸红脖子粗地解释,直说这是误会,完全是手误了。解释中,他又拿出记者证给老板娘看。老板娘此时粗喉咙大嗓门叫嚷,说你那算的手误?恐怕是拿惯馒头了吧!得得,再别张扬你那个烂本本了,老娘一个卖馒头的,管你是什么大人物,还是狗东西!我只识得我的馒头就行了。实话告诉你,我盯你多时了,别以为这里的馒头是草地里的黄羊,没有个数?都多长时间了,只要是你拾过馒头,蒸笼里一定会不多不少地短两个。你还是文化人,真羞你先人的筋了。这个传闻没人得到求证,但韩水平后来再也没有去过馒头店,而在家重操蒸馒头的旧业倒是事实。不过,另有一件事倒是有据可查的,好多年前韩水平刚分到报社,那时记者们在市内采访主要靠自行车,韩水平和另外两个记者分到一部永久牌车子共同使用。每当他采访回来,都会拿着给自行车充气的2分钱收据,找办公室主任去报销。主任告诉他收款收据走不了账,韩水平便积攒够五张收据时,到认识的小商店里开一张1角的发票一并拿着找主任签字报销。出纳对他的报销很烦,便专门换了5分的硬币,每次给他付两枚。有几次,出纳有意识地将硬币拍落桌子,见硬币滚到角落里,韩水平猫腰满地里追逐,现在的财务上还保留着他多张1角的发票。对于韩水平的贪婪钱财,杨阳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爱钱其实不是坏事,只有爱钱的人工作起来才有更大的动力,社会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假如爱钱的韩水平在自己的报纸里当上执行总编后**和权力更加膨胀的话,杨阳对于控制他心里有数,再怎么说毕竟是一个打工的人,老板到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有能力制肘他的,要实在不行的话可以随时炒他的“鱿鱼”。在给韩水平的年薪上,杨阳认为给上八万元足以打动他的心,八万对他而言应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可叫杨阳没有料到的是,韩水平听了他的意图之后十分干脆地一口拒绝,理由是他年龄不大,将来在报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杨阳见算盘打错便用钱来诱惑,当给到和对周望开出的一样的年薪时他还是无动于衷。此时,杨阳明白了官场的诱惑比钱更大,连韩水平如此爱钱的人看着花花绿绿的钞票还时刻不忘记仕途的事情。韩水平拒绝出任执行总编,但他主动提出给杨阳的报纸帮忙,显然是想“鱼和熊掌”兼得。兼职倒是可以,杨阳一口答应,两人提出的条件都比较苛刻,韩水平提出用笔名发表文章,和报社进行单线联系,一定要负责保密等等,在杨阳看来都不算什么条件,但在报酬方面,韩水平又暴露出贪婪的本性,有些条件简直属于过分,比如他必须按月领取不少于海山日报社的固定工资,每有一次大型的成功策划和透露好的线索,按质每次500元至1000元的报酬。几经讨价,他们双方都降低了条件,总算达成了协议。后来在《牵手百姓报》的采编工作中,拿到不菲报酬的韩水平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算是物有所值吧!现在,报纸的生存已到了紧要关头,必须要好好地利用韩水平。可究竟该怎么利用,杨阳还没有考虑成熟,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报纸必须尽快扩版,因为目前每天8版的容量已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需求。

    客观来说,创办仅仅三年多的《牵手百姓报》为了获得影响,赢得读者,也以贴近百姓生活为目的采编刊发过一些不错的稿子,也正是因为这些贴近生活为老百姓鼓与呼的稿子,使得它在海山市甚至周边地区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当初创刊后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报社各个环节的磨合十分正常,使报纸的市场保有量基本稳定在12万份左右,广告年收入一直超过1000万元,前年还达到创纪录的1300多万元,这样的业绩在全省六十余种报纸中名列前10位左右。报纸办的有名了,胆子自然也更大了,偶然对政府也来点说三道四,曾几次把矛头指向市政府的决策上,比如披露河堤工程建设一事,海山市建设系统投资五千多万元,将原有好端端的四排上万株绿树全部砍伐,而要建造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大堤。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说,都说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海山的老百姓和这些绿树和谐相处了快半个世纪,可现在政府说砍就砍,显然这是为了制造面子工程的需要,是劳民伤财之举。明眼人一看文章便知,市建设系统并没有钱来投资干这样的事,无疑政府才是工程的埋单人。听说这件事情被报道后,尚进书记专门组织专家重新进行论证,也许是为了给市政府那边面子,虽说项目并没有取消,但规模缩得很小,只投资了不到1000万元进行了部分河堤改造。这样的重新论证会议,市上肯定不会通知《牵手百姓报》的,后来他们看到政府的计划修改了,便连篇累牍地进行评论,还表扬政府的做法,可始终没有得到正面的半点响应。不过,刊发这样稿子的直接结果是发行量马上大幅度地上升,报纸的收入也扶摇直上。

    杨阳怀念这些岁月,可惜随着海山日报的扩版,这样的好光景好像离他越来越遥远。对比着《第一声问候》,他总结出自己的报纸失去市场的原因,除了权威、深度等方面不如“问候”外,更重要的是办了三年多的《牵手百姓报》每天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表面上看起来是红火热闹,却没有深刻的内涵。当然,凭着自己的水平,真正要内涵也不是一句简单话便可以解决的。可不管怎么说,要发展、要在市场上生存,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的状况,全面增加信息容量,即使真找不到合适的定位,也要用大量的版面、繁杂的内容采取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办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要改版,首先需要资金。报纸创办之时,米老板按照股份比例打进800万,现在运作三年多了,作为董事长和最大股东的米老板却没得到一分回报,再要他往里面继续投钱,还肯吗?的确是个大问号。杨阳思忖该用何种方式才能说服米老板出钱。可方案还没有想好,米老板以董事长的身份亲自找上门来,怒气冲冲地要立即召开董事会。

    说是董事会,其实也就是米老板、杨阳和局长三人参加的会议。这样的会议原定是半年召开一次,自从海山日报社改版后,米老板几乎是一个月开一次,以前他们所谓的开会,就是他和杨阳两人研究对策,而暗中以电视报主权入10%干股的电视局长从不露面,以至于米老板怀疑究竟有没有这个股东。杨阳为了洗清自己,后来硬是拉着局长在米老板面前出现。面虽然是露过了,可真正开会的时候局长从不参加,入干股的人冠冕堂皇地参加这样的股东会,显然是感到底气不足。尽管说他和米老板一样,三年未拿到一分红利,心里也是感到不平衡。这次要不是看着眼下报纸的形势不好,他肯定还是不参加会议的。

    杨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