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劫难 > 第26节 高校内迁及遭受轰炸所受损失

第26节 高校内迁及遭受轰炸所受损失(2/2)

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齐鲁大学、江苏医政学院、南通学院医科、铭贤学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吴淞商船学校、国立音乐院、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内迁及其分布统计表》,194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接着日军侵占东南亚国家,危及我国华南各省,迫使部分原设租界,或在沦陷区勉强维持的教会大学,以及原迁云南等地的高校再次内迁。如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从上海租界迁往重庆;滞留北平的燕京大学迁到成都;迁到昆明的上海医学院、同济大学、国立艺专等校内迁四川;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等也迁往四川。

    (3)迁往西北地区的院校

    东北大学内迁。该校创建于1923年,校址在沈阳。张学良曾任校长。1931年该校成为有文、法、理、工、教育5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学校迁入关内,11月在北平复课。1936年2月,工学院和补习班迁西安,成立西安分校,校址是前陕西农林职业专科学校。1937年5月,学校改称国立东北大学,臧启芳任校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北平的部分该校学生,流亡到后方;部分学生奔赴延安。1938年3月,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以三台草堂寺等地为校舍,5月复课。不久工学院并入西北工学院,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至1942年,学校共10个学系,教职员158人,学生649人。丘琴:《东北大学迁川记》,载《抗战时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页。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恢复了农学院。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以西迁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成立筹备委员会,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修、周伯敏(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臧启芳、辛树帜等为筹备委员。又指定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修4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合组后,各校仍保持各自的特点。北平大学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在院长吴祥云的率领下来到西安,10月下旬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开学,设6院、23系(医学院不分系)。对内地及辗转千里迁至内地的大批学校,日机仍经常袭击,不予放过。1938年3月,日军侵占山西风陵渡,日机频繁轰炸关中,西安常受敌机侵扰,西安临时大学再迁往汉中。4月初,将校本部设在城固考院小学,在文庙、小西关外、古路坝设分院。1938年4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6月,教育部决定撤销西北联合大学,并要求在原来基础上分别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等五个独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国立院校。7月,在古路坝的工学院分出,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已迁至甘肃天水)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已在四川三台县)合组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在陕西城固县,院长赖琏,抗战胜利后迁至咸阳,即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抵达汉中后,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医学校,1939年8月分出独立,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设于汉中市东南黄家坡。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农学院,在沔县,战后迁武功。原教育学院(由北平师范大学改组而成)独立设置,改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设11个专业,院长李蒸,1944年7月,该院迁至兰州,后迁回北京。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12系组建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1939年9月在陕西城固开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校即迁至西安。余笃信:《西北大学在城固》,载汉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的汉中》,1994年10月。

    迁到陕西的还有私立山西川至医专。

    (4)迁往广西、贵州等地的院校

    迁往广西的院校有浙江大学、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国学专科、广东教育学院等院校。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是清末杭州太守林启于1897年创建的。1901年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27年由蔡元培等倡议,将浙江工专、浙江农专分别改组为学院,合并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正式改名为浙江大学,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1937年11月,日军在距杭州100多公里的全公亭登陆。浙大决定搬迁,竺可桢校长认为不要迁到内迁大学过于集中的大城市,而要搬到那些从未接触大学生活的城镇或农村,使大学的内迁与中国内地的开发得到结合。1938年至1939年,浙江大学在广西宜山。浙大经6次搬迁到大西南。

    迁往贵州的院校有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交大唐山工程学院等。

    江苏教育学院原设于无锡社桥,以养成民众教育、农事教育服务人才为要务。1937年在炮火声中开课。同年11月无锡岌岌可危,该院师生和部分设备匆匆离锡,间道西行,经芜湖、汉口到长沙,借湖南农民教育馆及福湘女中复课。1938年1月迁桂林,先借广西大学文学院复课。1938年在七星附近建校舍4幢,借部分公屋和民房应用。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统局关于江苏教育学院概况的调查报告》,194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37年9月20日,上海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决定在长沙、贵阳各设联合临时大学一所。10月12日,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一度联合在庐山勘定校址,次年2月3日才在贵阳花溪建立永久校址。先前内迁云南的中正医学院1940年后又迁贵州。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法西斯阵线濒临崩溃,1944年春日军垂死挣扎,孤注一掷,妄图发动湘桂作战及黔南战役挽回败局,迫使原内迁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部分高校再次内迁。1944年夏,之江文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华侨工商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迁往四川。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迁往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