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吞吐大荒 > 耿耿星河月在天 七 喷薄欲出

耿耿星河月在天 七 喷薄欲出(2/2)

名北平,北京大学更名为北平大学。执掌北平大学的李石曾,曾与蔡元培、吴稚晖发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他推举徐悲鸿的。

    徐悲鸿一个人前往。但他在北平大学不到三个月,就无奈地辞职了,他留下了筹划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种种设想。至于徐悲鸿辞职南归的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改掉北京大学名称的动议激怒了学生,他们愤而抗争。徐悲鸿不愿面对空荡荡的教堂,也不愿站在学生对立面,权衡之下,他提出了辞呈。

    当“南国”给了徐悲鸿一间宽敞的画室后,他把所有的画具也搬到“南国”,每天在“南国”教课之后,抓紧接着作画。

    徐悲鸿与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不仅因为他执教南京中央大学,还因为他曾经为保存南京的古城墙奔走呼号。

    今天,南京人提起绵延在紫金山下的城墙,就抑不住地自豪,已经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砖石结构的南京城墙,明代建造33公里,至今保存20多公里,是地球上现存最长的古代都城城墙。现在依然壮观的南京古城墙,却曾经差点被拆掉。最主张拆除的,正是当时独掌军权的蒋介石本人。

    一九二八年的南京,随着国民政府定都于此,众多办事机构迁入,急需建造办公用房,于是各部门纷纷打报告给国民政府,请求拆除南京城墙,认为既然古代城墙已失去其军事意义,不如拿城砖建造新房子。大兴土木在即,许多部门官员都盯着城墙,毕竟城砖是厚重而结实的最佳建材,可以古为今用,节省不小的经费。

    蒋介石兼任校长的南京陆军军事学校已抢先行动,准备拆一段离学校很近的明代城墙。蒋介石身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只是国民政府主席还是别人,他得注意公众形象,便指示学校起草给国民政府的报告。

    在南京明城垣博物馆的办公室,曾写出《南京明城墙》专著的学者杨国庆,给我看他收集的当年一批城墙文件档案复印件。其中有蒋介石亲笔签名的报告、南京特别市政府的呈文、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复、徐悲鸿先生的电报。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当时南京特别市政府的市长刘纪文,将一份呈文上送国民政府。其中说,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和南京市特别市政府同意批准拆除一段城墙,所拆的城砖用于修建陆军军事学校的校舍。南京特别市政府查无此事。刘纪文否定了南京特别市政府的参与,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蒋介石的提案。

    蒋介石自然不爽,他让何应钦重新草拟一份报告,承认保护古迹的重要,重点保护台城一带的城墙,因为是六朝的古迹,具有保存的价值。但他主张拆除的是明代的这段城墙,从太平门一直到神策门,没有保存必要,可以拆掉。

    蒋介石签署的这份军方报告,令当时的国民政府不敢怠慢。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国民政府会议下发232号文件,决定同意南京特别市政府拆除这段城墙。这是正式发文,依此可以拆除这段城墙,并且由南京特别市政府公务局派员和陆军军事学校共同商讨如何拆除,这段城墙具体位置从太平门到神策门。批文下达以后,当时南京市各大机关高度重视,认为既然有这样的批文,拆除城墙以解决政府机关办公建房的用砖问题就好办了,于是打报告给南京特别市政府,要求提供城砖。

    十一月三十日,南京特别市政府感觉到压力太大,写了一份报告给国民政府,提出这么多机关要城砖,究竟满足谁?这些城砖怎么给?国民政府下达批复:所有拆下的城砖,由南京特别市政府妥善保管与调配,各机关不得擅自做主。公文履行之间,南京城墙岌岌可危,就等着全面开工的拆除令了。

    此时徐悲鸿正在上海,他刚被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还兼任南京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听说南京明城墙将被拆除的消息,他万分焦急。其他人还在议论,徐悲鸿却拍案而起,当即给北平政治分会拍电报,坚决反对拆除这段明城墙。电文说,这段城墙在两个方面有重要的保存价值。第一,在历史上;第二,在艺术上。这份电文很快被转发到南京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为此召开了紧急会议。

    徐悲鸿作为一位社会名流,在发这个电文的同时向报界公布,在社会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蒋介石恼火了,认为明代城墙没有用处,保存它毫无必要,而陆军军事学校校舍各项工程已开工,急等城砖。于是他再写一份呈文,以陆军军事学校校长的名义给国民政府,说工程全部开工,不能停止拆城砖。

    在蒋主席、蒋校长对立面的,竟是一介书生徐悲鸿。他拍发电文,阻止当权者拆除古城墙,并且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广为宣传。

    徐悲鸿写了文章《对南京拆城的感想》,以西湖雷峰塔倒地为例,痛陈南京拆城是“续貂之举”,其中说:“而欲毁世界第一等之巨工,溯其谋乃利其砖。呜呼!刘伯温胡不推算,令朱元璋多制亿版而甲比,埋之于今国民政府所欲建造之地,而使我四万万人拱戴之首都,失其低徊咏叹,徜徉登临,忘忧寄慨之乐国也。”

    在世俗常人的眼里,这是一次不成比例的针锋相对,一方只有丹青墨笔、势单力薄,另一方却手握中国的最高权柄。许多人为徐悲鸿捏了一把汗,但他毫不退让。

    徐悲鸿的呼吁得到多方面的响应,社会各界的支持之声日高。蒋介石也不愿触犯众怒,于一九二九年三月下令停止拆除南京明城墙。

    一位艺术家与一位政治人物的掌故,铭刻于白纸黑字之间,完好地保存在原民国政府的中央档案馆,现在的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大声疾呼的徐悲鸿,最终顺从民意的蒋介石,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南京城墙史上留下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