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功夫影帝李小龙 > 第15章 精武门前 小龙腾空名飞扬

第15章 精武门前 小龙腾空名飞扬(1/2)

    《精武门》公映盛况空前,大破《唐山大兄》保持的纪录。《精武门》在新加坡上映造成交通阻塞。带有强烈反日情绪的《精武门》竟在日本大受欢迎。成了当之无愧的香港超级明星,走到那儿,影迷都如潮水把他围住。去餐馆就餐,等他签名的人排起了长队。买下精宅一幢,渴望过一种宁静的生活。气盛性傲,又把朋友多多得罪……

    《精武门》一片是在香港拍摄的。

    《精武门》的背景是1908年的上海。

    李小龙在片中扮演《精武门》首领、大侠霍元甲的高足陈真。故事以霍元甲之死拉开序幕,陈真赶回去参加师父的丧礼。在丧礼上,一名日本武士道的代表,送来一块写有"东亚病夫"的匾牌。陈真认为这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侮辱,他也相信日本人必须对他师父的死负责。

    全片叙述陈真如何追查师父的死因,以及为师父报仇的整个过程。

    影片突破了报私仇的狭隘观念,提到民族的高度。片中,陈真在上海外滩,砸破了中国人引以为耻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电影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陈真走进日本俱乐部,痛打东洋人及东洋人的走卒。

    陈真把《东亚病夫》的匾牌送还给日本人!

    陈真夜踢师父之仇人铃木宽的武馆,横扫日本众武士及俄国打手!

    陈真的行动,使观众扬眉吐气,酣畅之极。尤其是李小龙通过片中的陈真喊出"中国人不是病夫"时,观众也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大声高呼。

    影片的结局是陈真被围困在日本武馆,日本武士向其开枪,陈真纵身凌空迎接子弹身亡。

    这样的结局遭到众多影迷的抗议,他们为英雄之死扼腕叹息并无比愤慨。

    李小龙一惯主张以功夫表现武道哲学,而不是凶残和暴力。他是这样解释陈真之死的:"歌颂暴力是不好的。那就是为什么我坚持,在这电影里我演的两个角色最后还是死掉了,他杀了很多人,也必须偿命。"

    为拍《精武门》,李小龙一家迁到香港暂住。人们目睹到他那两个更像美国人的小孩。

    《精武门》的拍摄,嘉禾基本兑现了李小龙最初提的一些条件。他在摄制中享有更多的权力;他还把他的截拳道弟子,同时又是他武道朋友的美国空手道冠军罗勃碧加邀来香港,饰演片中的俄国拳师。

    影片是1972年3月16日公映,李小龙同罗勃碧加去看。李小龙回忆道:"罗勃碧加和我悄悄地坐在戏院的后排,观察《精武门》放映时观众的反应。"

    "起初,他们一声不响,静静的;后来,他们狂热地鼓起掌来,而且大声叫好,这说明他们真的被打动了。如果他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他们就会高声咒骂,或者干脆离场而去。完场时,罗勃碧加激动地流下泪来,他握着我的手说:小龙,我真为你高兴!"

    《精武门》的编剧仍由倪匡、罗维合作。倪匡拉出文学剧本,罗维再处理成电影脚本。李小龙对脚本大为不满,常指责临拍摄时连象样的大纲都没准备好。其实不全是这么回事,而是李小龙喜欢自以为是,认为罗维构想的一切根本不行。

    李小龙和罗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邹文怀以大局出发,尽量为他们掩饰否认,但仍成为影坛公开的秘密。

    《精武门》是一个体现李小龙个人风格的影片,导演所起的作用不大。若换了另一个导演,李小龙塑造的陈真仍是"这一个"。

    《精武门》的武打场面比《唐山大兄》要精彩得多。李小龙首次在香港表演双节棍。当时的人们,只是常在武侠小说中知道有这么一种武器,却少有人亲眼目睹。片中李小龙精湛的棍术,令观众莫不眼界大开,叹为观止。

    在片中,李小龙在激烈的搏击中,还会发出独特的吼叫声。据武术行家分析,发力吼叫在打斗中的实际作用是:一、可以威慑对手;二、使身体坚实,以致受到意外打击时也不会过度损伤;三、可以借此激发体内的"气",和外在的力相结合——即容易使力量爆发出来。

    "狮吼虎啸"是武侠小说家常形容武士叫喊的字眼。人们在观看比武搏斗和体育竞技时,也常能听到对手和选手气冲霄汉的高喊咆哮。

    而银幕中的李小龙,发力之声与众不同,象猫叫,或象鸟类攻敌时的激啼。这种声音,是邹文怀提议,李小龙参与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与众不同,显出李小龙带鲜明个性的银幕形象。一开始,观众愕然且有些反感,但很快就习惯了,并且欣赏起来。因为在声音的背后,是力量的雷霆爆发,及排山倒海的攻势。

    据李小龙的亲友及弟子回忆,李小龙在比武搏击中,从未发出过类似的鸟啼猫叫。在练功中,李小龙常是保持平静,偶尔也喊出一些明确具体的字眼。

    《精武门》的公映盛况空前。最初两星期的票房收入已达400万港币,比《唐山大兄》的19天的总收入高出五十多万。香港报纸在显著位置用大标题报道这一新闻,有记者称:"这些影迷们简直就疯了!"

    有位评论家分析为何造成轰动的原因,说影片迎合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中国在历史上倍受日本的欺辱,而李小龙则为中国的观众渲泄了压抑已久的怨愤。

    接下来的事实,却使这一论点难圆其说,证实了李小龙的成功,仍是基于他高超的武功和演技。

    在新加坡,门票时时告罄,影院常常挂出"满座"的告示。炒票的黄牛党大发其财,把15元的票炒到27元。首映场过后,反响犹如核爆炸,致使第二天,成千上万的影迷涌向电影院,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当局被迫宣布《精武门》停映一星期,待重新布署后,影片才重映。一部影片引起交通阻塞,这在新加坡历史上属唯一的一次。

    在菲律宾,《精武门》在影院连续上映了6个月,打破当地所有影片的纪录,使得港产影片声誉陡增,掀起了香港电影热,发行商竞相购买港产电影的版权。结果,菲律宾颁布了限制进口影片的政策,以维护本国的民族电影。

    在美国,首轮上映也引起轰动。所有的唐人街影院都上映李小龙的《精武门》,在白人居住区的影院,此片也颇受欢迎。《精武门》与《唐山大兄》合加一起,取得60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这是港产影片首次在美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今后港产影片输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带有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精武门》,竟能在日本大行其道。日本影迷对李小龙的狂热程度,并不亚于与李小龙同根的中国影迷。据调查,在日本放映的几部李小龙影片中,最受欢迎的竟是《精武门》。该片的拍摄,邀请了几位日本空手道高手参加,但他们无一例外在片中成为李小龙拳脚下的败将。由此可见,李小龙影片的魅力,已不是政治和民族的因素所能禁锢。

    李小龙在《精武门》中的表演,更显出他与其他港台武打影星的不同之处。

    台湾作家罗龙治著文分析《精武门》:

    "李小龙一身布衣布鞋,土气十足,却一脚把番邦一个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恶狗拦路的招牌,踢得碎片纷飞。这一脚的威力,其他自诩为王牌的武侠明星能够踢得出来么?李小龙独自去找日本人一个武术馆的馆长,说要还他一份'礼物'。说完就举起他手上一块大字招牌,上面写的赫然是'东亚病夫'四个字。这四个字的耻辱,就象火焰般地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燃起,接着李小龙就在长啸声中,把日本恶霸打得东倒西歪。这一声长啸,表现了埋藏多久的悲愤与耻辱,其他武侠明星能够吼得出来吗?"

    一位笔名为"谭笑"的美国影迷在华文报纸上发表言论:

    "真正能代表中国影片特色的数功夫片,有如日本的推理片,美国的西部片。我是个功夫片迷,凡台港的功夫片必看不可,对武打明星崇拜得五体投地。自从看了李小龙的《精武门》,我发现原来的台港功夫片皆没意思,武打明星们皆幼稚可笑。一言以蔽之,台港功夫片是'胡打',武打明星则是'假打'。只有李小龙的功夫片是'认认真真'地打,'实实在在'地打。"

    "功夫片,无功夫之人却可大演特演,演得名声大噪,红得发紫,如此长往,台港功夫片可以休矣!"

    "惟李小龙力扭乾坤,向台港影业吹进一股新风,独树一帜。可惜,李小龙只有一个,不会有第二个。"

    这位"谭笑"先生褒一贬众,不知这些武打明星看后会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功夫上乘,在片中表演了真功夫的演员会作何评论。

    他们皆保持缄默。

    港台的报纸,自然不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把那些被自己炒红了的武打明星又大大地贬臭。他们几乎众口一致地铺张溢美之辞,对李小龙的表演赞不绝口,称他"货真价实"、"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等等。

    李小龙在《精武门》打响后,接受了香港记者的采访,话题是从他电影的英雄主义开始的,李小龙说:

    "我从不演英雄,但观众希望我成为一个英雄。我也不会扮演相同的角色,尽管当我打斗的时候,都表现出象一头野兽的形态,但每个角色都是有所区别的。"

    "我也从不只依靠打架去完成我的电影角色,虽然东南亚的观众喜欢我这样做。我更注重自己的性格和形体的展示。我不是在演戏,只是在进行自我表现。所以,谁要是试图模仿我打斗时的叫喊和表情,那不过徒然使自己变得滑稽可笑罢了。"

    "演员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万能演员,演什么象什么,另一种则只能演固定类型的角色。我认为自己介乎两者之间。我有个性,因此我所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点我自己的影子。"

    "我并不承认我在电影中的打斗暴力,我称之为武打。任何武打片都在某种程度上介乎真实与想象之间。如果我演得完全真实的话,观众就会说我是残暴而嗜血的人。我甚至可以把对手撕成碎片或者把他的内脏掏出来,但我不会表演得这么刺眼。对我的表演,我是有自信的,我做什么,观众就会信什么。"

    "这种魅力来自我的表演虚实之间。只要我的表演能令人信服,只要我有这种魅力,那么-切就可迎刃而解了。"

    "我没有制造国语武打片那种满身血浆的场面,这在我之前就有了。至少我不宣扬暴力,我有实证说明这一点。一个(《唐山大兄》与《精武门》的主角)杀了许多人的人总是要为此承担责任的。我一直试图证明的就是,只靠暴力生存的人会因暴力而死。"

    "但暴力在我们社会里触目皆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动作在某种程度上麻醉暴力,使观众称它为拳脚而非暴力。"

    "我认为我在东南亚是负有使命的。观众需要教育,而一个教育者就必须承担责任。我们和群众打交道,我们得寻求和他们接近的途径。我们只能一步步地教育他们,不能指望一夜之间便大功告成。这正是我现在所做的事,能否成功尚须拭目以待。"

    这是李小龙回港拍片后,首次这么系统和中肯地面对公众谈他对电影的看法,他的看法与众不同,他也尽可避免香港影业的是与非。

    但在许多非正式场合,李小龙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