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纪晓岚全传 > 十三、总纂四库

十三、总纂四库(1/2)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编纂四库全书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乾隆皇帝诏开四库全书馆。馆中首设总裁,总裁之下,设总纂、提调、总阅、总校、缮书、监造各处,分别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开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官,计有三百多人,誊录员一千人,总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参与其事。

    其编辑规模之庞大,恐怕应为'世界之最',虽非绝后,确是空前。

    这个编纂机构,其中有皇六子多罗傎亲王永容,皇八子多罗仪郡王水璇,皇十一子永瑆,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伦,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于敏中,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以及阿桂、英廉、程景伊、嵇璜、福康安、和珅、蔡新、王際华、裘日修等各阁领事、各部尚书,先后16人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也先后有梁国治、曹秀先、张若、刘墉、王杰、彭元瑞、金简、董浩、曹文植、沈初、钱汝诚、李友棠等12人之多,但真正负责实际编纂工作的,是翰林院侍读纪昀、刑部郎中陆锡熊、太常寺少卿孙士毅三位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纂修分校,则由戴震主"经",邵晋涵主"史",周永年主"子",纪昀主"集"。他们带领的纂修官总共有三百多人,其中像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等,都是硕学通儒,一时名宿。他们校覆古籍,诏求天下遗书一万三千余部,厘定应刊、应钞、应存,依照经、史、子、集,分门别类,列成总目。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四库全书》最终告成。分别建"文渊"、"文津"、"文溯"、"文源"、"文汇"、"文澜"七阁,贮藏了十七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册全书。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典籍,几乎包揽殆尽,真称得上"汗牛充栋”,亘古奇功了。

    开馆这年,乾隆已经63岁,唯恐看不到《四库全书》的完成,又传谕采撷四库精华、编缮《四库荟要》,并分缮两部,一部贮藏于紫禁城内的摘藻堂,一部存放在长春园呋腴书屋,每部书有四百七十三卷,装成一万二千册。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则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纪晓岚日坐书城,博览群籍,寻章逐句,从《永乐大典》搜辑散逸,尽读各行省进献书籍,极尽艰辛。整整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收正式入库书三千四百五十八种,存目六千七百八十八种,总计一万二百四十六种。各书提要,将一书的原委撮举大凡,并列叙者之爵里,订辩其书文字之增删,与篇帙之分合,批评其叙事议论之得失。诸书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

    "总目"按照全书体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共分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类下有属,每类之首,也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每类之中,先以文渊阁著录(即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列在前面。那些言非立训、义或违经,与那些未越群流的寻常著述,经评定不足以收入四库之中,而也未尝奉旨销毁的书籍,则附存篇目,排列于后,藉存梗概,以备考核。如是流别繁碎的,又分析子目,使之条理分明。如是意有未尽,列有未该,就或在子目之末,或在本条之下,附注按语,以明通变之由。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历代帝王著作,以隋书经籍志例,冠各代之首。每书名之下,各注某家藏书,以不没其出处。那些坊刻书籍,不便专题一家的,便注上"通行本"。各书的编次先后,都以登第之年,生卒之岁,为之排比,或根据所往来唱和之人为次,不可详细考证的,就附在本年之末。僧侣羽士、闺阁宦仕,以及外国的著作,也各分时代,不再区分。至于笺释旧文,就仍从所注之书,而不论作注之人。如是褒辑旧文,而自为著述,与根据原书而考辩的,事理不同,就仍随时代编入,统计著录有一百零二卷,存目八十七卷,著录存目并有的有十一卷,一类或占一卷或数卷、十余卷不等,别集多达三十八卷,楚辞类则不足一卷,全书共二百卷,书前冠以乾隆"圣谕",馆臣"进表",与"职名"、"凡例",以及"门目等卷目四卷,大致记述了"全书"与"总目"纂修经过与编写体例。

    "总目提要"著录的书共一万多种,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叶以前中国的重要著作,这万余部典籍的提要,"门类允当,考证精华",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作,"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起要指,始终修理,蔚为巨观","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星相、辞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当朝及后世学者读后,无不惊叹纪晓岚学识渊通,遂享有"通儒"之称,被誉为"一代文宗"。

    纪晓岚为编写《四库全书总目》,将从各地搜集到的逾万部书籍,以及宫中秘籍,一一细细审阅,披览无余。但起初,明代的《永乐大典》藏置何处,一时寻求未获,使他为此事十分焦急。

    这天,王文治看他着急的样子,便想与他开开玩笑,郑重其事地说:"《永乐大典》副本,失于明亡之际。其正本乃国中之宝,明庭十分珍重,当藏之秘阁幽室,方能免毁于兵燹。今事过三百年,世间尚无正本的传闻。查诸史籍,更无记载,究竟藏于何处,唯有鬼神能知。我看,你不防斋戒三日,祈神指点,或许能出现奇迹。"斋戒三天,不食腥荤,不近女色,这在一般人说来,并不是什么难为之事。可是,对纪晓岚来说就不同了。他性喜肉食,平时养成了习惯,每日三餐,顿顿吃肉,配以浓茶即可。如今要他斋戒吃素,无异于一种刑罚。再说他自幼就精力旺盛,从17岁结婚,到这时30多年了,除了不得已的情况而外,他几乎夜不虚度,虽然年届半百,依然如故。三夜独眠,也会使他难忍难熬!

    对于他的生活癖好,王文治素来清楚。所以建议他斋戒三日,表面上一番好意,肚子里流的却是一滩坏水,要治治这位好色成性的风流才子。

    纪晓岚是何等聪明,哪里会不明白王文治的用意?但他考虑:既然没有《永乐大典》散佚的传闻,那肯定还藏在什么地方!只是寻找的不细,没有发现罢了。在宫中再细致地寻找一遍,即使找不到,也可断定它没有藏在紫禁城中了。纪晓岚考虑再三,居然不露声色,愿意依计而行。这一点,实在出乎王文治的意料。

    "你当真戒斋三日?"王文治不大相信。

    "只要能找到《永乐大典》,我斋戒一个月也无妨。更何况事关鬼神,不可半点造次!"纪晓岚也一本正经起来。

    事也凑巧。纪晓岚斋戒两日,指挥宫中大小太监细细查勘,一位小太监爬到"敬一亭"的顶架上,终于发现了密藏在这里三百余年的《永乐大典》。

    "嗨!找到啦!找到啦!"小太监高兴得一时忘了宫中禁忌,高声欢呼起来。

    纪晓岚闻讯赶赴敬一亭,欣喜若狂,奏请皇上,迁大典至翰林院。有二千四百七十三卷,九千八百八十册,从中辑录三百八十五种,交武英殿以聚珍版印行。

    各省进献的书籍,已经堆积如山,厘定钞、存之后,分发给各分校官,作初步的校勘。

    鉴于原书大小长短规格不一,编纂后全部木刻,不但费时过久,而且耗资甚巨,不如全部手抄。一来便于更改原著,二来大小可以统归划一,同时又节省时间和费用。纪晓岚等人奏请圣裁后,召集京中善于书法的举人、贡生、监生数百人,派为誊录员,负责抄写。并订制了一套奖励办法,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一千字,扣除领书、交书时间外,每年须抄三十万字。按时登记,五年议叙。这办法实施以后,果然有效,誊录工作品为顺利。

    四库书馆的总纂之所,设在圆明园的新建的文源阁。纪晓岚家居城内,离这里20余里,每天步行到此,往返颇为费时。便在海淀买下一处房舍,这就是槐西寓所,《阅微草堂笔记》中,称作"槐西老屋",携明住在这里。明身边,有丫环玉台侍候。

    迁居之后,路虽近多了,但他已经养成了疾步如飞的习惯,每天匆匆往返,同事们叹莫能及。

    这天,纪晓岚正在路上匆忙行进,赶上了前面走着的詹事府少詹事彭元瑞。两人打过招呼,比肩前进。彭元瑞随他加快脚步,但走着走着,就跟不上了。直累得起喘吁吁只好让纪晓岚前面先走,自己徐步后行。到了圆明园,纪晓岚已阅书数卷。彭元瑞喘息未定,向人说起路上之事,笑道: "纪晓岚确是神行太保。"纪晓岚正端坐看书,应声答道: "彭芸楣不愧圣手书生。"“好联,好联!"人们听了,惊叹起来。

    "神行太保"是《水浒》里人物戴宗的绰号,彭元瑞用来称赞纪晓岚行走之速。彭元瑞字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写得一手好文章,后官至协办大学士,纪晓岚戏称他为"圣手书生",用的是《水浒》中人物萧让的绰号,无意间对成一幅巧对,让人赞不绝口,由此以后,纪晓岚得了个"神行太保"的绰号。

    纪晓岚还有个绰号,叫"纪大烟袋",他吸烟成癖,烟瘾奇大,普通的水烟袋,烟的容量大小,不断地装烟,他很嫌麻烦,而且携带不方便,所以他只用旱烟袋,随时带在身上。

    他的旱烟袋锅,与众不同,是他特别订做的,容量很大,装上一锅烟丝,从槐西老屋走到圆明园,只吸完一半。校书时点上一锅烟,边看书边吸,能吸上一个时辰,节省了装烟的时间,免去许多麻烦,他因而用着这个烟锅十分惬意。有人说,纪晓岚的烟袋锅,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这未免有所夸大,但确实在京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说,也属罕见。

    有一天,这个硕大无朋的烟锅不慎丢在了路上,纪晓岚回到家中,只好暂时用上了水烟袋,这样就无法一边看书或写字,一边嘴里噙着烟过瘾了。

    侍婢明,替他忙活起来,守在他身边,替他装烟丝、点火、吹烟灰,心中为他的烟锅着急。

    "我去找人再做一只吧?"

    “不用,不用。"纪晓岚笑笑说。

    "那你的水烟袋,带在身上很不方便埃"明忧心忡忡地样子。

    "明天打发人到东晓市上找找,准能找见。"“为什么?"明疑惑地问。

    “你想啊,我的烟袋锅那么大,人家谁会用得着,放在家里没有用处,还不当废铜卖给收破烂的。"明听完笑了。纪晓岚说得很有道理,而且事情又那么滑稽,只好差人去试试。

    果然,在东晓市上,找到了纪晓岚丢失的旱烟袋,花了一点钱,又把它买了回来,一时传为京中趣闻。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见皇上,以外的时间,总是把旱烟袋攥在手中,不停地喷云吐雾。

    有一天,乾隆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纪晓岚正一边吸烟一边手不停挥地忙碌,一锅烟刚吸到一半,忽然听得"万岁爷驾到"的喊声,匆忙间忘了磕去烟锅里的火,随手将烟袋插入靴筒里,跪在地上给万岁爷请安。

    站起向皇上回话时,觉得脚踝上火辣辣地疼,原来是吸燃一半的烟火,将他的袜子烧着了,但皇上正说着话,又不好打断,他只好咬牙忍着,疼的站立不稳,腿直打颤,涕泪跪在皇上面前,正要禀告,乾隆看他举动失常,满脸是焦灼难耐的样子,吃惊地问道:"纪爱卿,你是怎么了?"“臣。.....臣靴子里,走。.....走水(失火)啦"纪晓岚强忍住钻心剧痛,声音颤抖着。

    "啊?"乾隆一听急忙挥手,"快点出去!"纪晓岚跑到殿外,顾不得有失体面,坐殿门口的石阶上,一下子扒掉鞋袜,立刻冒起一股黑烟,看看脚上的皮肉,已经烧焦了一大块。乾隆皇上和殿内的人走出来看时,纪晓岚的烟袋锅还探在靴筒里,与靴子一同冒着烟,人们一时被逗得笑弯了腰。

    这样以来,一向疾步如飞的"神行太保",又让彭元瑞给他添了个外号,叫做"李铁拐"了,脚伤尚未痊愈,他唯恐有负圣上倚重,想早日完成纂修使命,顾不得在家多养几日,便一跛一拐的到馆中修书,有好长时间,不便于行,"李铁拐"的绰号越叫越响,但玩笑终归玩笑,他的行动举止,深深地感动了同僚。

    纪晓岚在家养伤期间,彭元瑞、陆锡熊、王文治、戴震等一班同仁,到家中探望,看他手握大烟袋依然如故。人们笑着劝说:"既然深受其害,何不干脆戒掉。"“诸君只见我身受其累,却不道我深得起利啊!每天捉管之时,吸上几口便思如泉涌,挥洒自如。缺少它时,便文思枯竭,寂寞难耐埃"纪晓岚不以为然,侃侃而谈,大言吸烟之利。人们想到他被烧时,窘迫痛苦的样子,听着他口中的"神聊",都是啼笑皆非。

    纪晓岚接着说道。"我之吸咽,实出有癖,不若那些趋附时尚之士,为的是显示高雅。"当时吸烟,确是一种时尚。在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吸烟的人很多,大都用水烟袋,是青铜、黄铜等质料做成。偶有用旱烟袋的,系上一个精致的,有的甚至是用金丝、银线饰以花纹的烟荷包,摇摇晃晃,以示潇洒。冬天,有个用绒线结成套子,套在手握的水烟袋座上,免得冰手,抽水烟用的纸媒,也叫火媒,要卷得不粗不细,像一根筷子,一吹即燃。吸起来烟袋中的水,咕噜噜地阵阵作响,别具一番风韵。

    还有人将吸烟作为一种表演技巧,更是美妙异常。王士祯的《渔洋夜谭》中有一段吸烟的趣事,让人叹为惊奇。

    纪晓岚兴致勃勃,给大家讲述起来。

    王士祯的《渔洋夜谭》上,记载着一个叫周子畏的人,在一间密不通风的屋子里,表演了吸烟的绝活儿。他先吸了好半天,全憋在肚子里,然后开始了特技表演:先伸颈垂着,张口照地一吻,吐出一团,其大如簸;再以舌抵颚上,出齿际,则成一大幅。如是再,再而三。但见幅飞圈外,圈套幅中,愈出愈多。真如月晕日环,幻化出千万亿圈子,或粘壁间,或施地上,或印人衣履,或套入项颈,不可思议。

    再看渔洋山人下面的描写,越发奇特了:......既而淙淙然,直蒸屈隔,又复幂历而下,钩旋宛转。

    虽有精于绘云者,无气象;精于绘水者,无起色。及至地,色较淡而丝缕倍多于前。

    然而一片如掌,几榻不能碍以高下,观者已置身叆叆之上,又若泛舟波涛面也。

    纪晓岚讲到此处,人们几乎被吸引住了,遐想着当时的情境,别有一番趣味。接着,纪晓岚又朗读了下面的描写,更使人大感到神奇迷离了:"......逾时,中忽高起如浮屠,旁若屋宇,淡处乱处,历历直上者,则丛树修柯,掩映阴翳。室内隅烟复连蜷裹入,俨然雉堞,连亘内墙,睥睨期间,往往如人马旗帜,点点如豆。

    "约一炊刻,然后霏微敛散,城薄人稀,马行帜拔,房舍荒落,独一塔危然耸峙,居中直上,及愈起而愈细,飘飘乎无纤尘之留座隅也。"纪晓岚诵读完毕,人们又是哈哈大笑起来,只觉得如此神妙的"烟技",谁也不肯信以为真,都说这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

    没想到,这时纪晓岚反倒认真起来,说其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

    那是戊寅年五月二十八日,纪晓岚带着长子汝佶,到太平馆为翰林吴林塘祝贺五旬寿辰,遇到一位花甲之年的江南老人,在寿宴上表演了烟技,使他父子二人眼界大开,这才相信《渔洋夜谭》的记述,确实不是仆人之谈。

    那位老人来到客人中间,说要来个戏耍子庆寿,操着南方口音,谈吐风雅不俗,大家不知其以何为技。

    纪晓岚正在纳闷,见仆人抬进一只大烟筒来,足足可以装下四两烟丝,纪晓岚看看自己手中的烟袋锅,跟人家的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只见那老人点燃烟锅之后,且吸且咽,过了一顿饭功夫,才停了下来。又将一大碗茶端起,一饮而尽,然后向吴林塘说道:"今天是您五十大寿,在下有一段为您增添鹤算的表演,请您观看!请各位指教!"老人说完,把口一张,嘴中吐出两只仙鹤,飞向屋角;紧接着,又吐出一个圆圈,像盘一般大小,双鹤穿圈而过往来飞舞,同掷织布梭一样。

    大家抬头观看,哑然无声,连口大气也不也敢出。正目瞪口呆,看得出神,听得老人干咳一声,遂见一条烟柱从口中吐出,亭亭直上,散作水波云状。再仔细观看,已经变成了寸许的小鹤,颉顽左右飘荡,栩栩如生。过了好一会儿,这才鹤散烟消。在场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此种情景,禁不住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接着,客中的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举杯向主人吴林塘敬酒,口中说道:"晚辈的技术,比不上师傅。今天是您的寿辰,不才献上一个小作剧,给您助助酒兴。"说完,年轻人吐出一朵烟云,飘飘渺渺,飞至筵前,慢慢结成一栋小小楼阁,门窗栏杆,历历如画。

    大家正看得出神,年轻人朝吴林塘作揖说道:"这个小玩艺儿叫'海屋添寿',让您老见笑了。"纪晓岚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了这师徒二人的绝技,他自己也不会相信,从口中吐出的烟雾,竟会有如此的奇妙!现在思想起来,自己只会吞云吐雾,实在是初级功夫!

    听完他的讲述,陆锡熊、戴震等人更是笑不拢口,纷纷替纪晓岚惋惜:“何不趁那次机会,拜江南老人为师,学得上乘功夫,我等也可一睹纪学士吸烟绝技?!"这座中的陆锡熊,字健男,号耳山,是江苏上海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召试授内阁中书,深得刘统勋赏识,也由刘统勋举荐,与纪晓岚同司《四库全书》总纂。二人非常相合,交情很深,只是陆锡熊的宦途际遇,比纪晓岚更为坎坷,曾经多次谪迁,到晚年纂修《四库全书》时,才算安定下来,与纪晓岚同蒙高宗倚重,官至刑部郎中,他俩修书之余,常常互相唱和,戏谑为乐。

    一日校书休息,纪、陆二人对座,陆健男讲昨天访友之事,他驱车城外,归途经过一处"四眼井",便休息饮马,眼前情景使他想出一联: "饮马四眼井"路上想着下联,居然没有一副满意的。

    这时说起昨日之事,自然想起这副联语,便向纪晓岚询问下联。

    纪晓岚听完,笑嘻嘻地揉了一下鼻子,又用手中的大烟锅,指向陆健男说道:"阁下本身不正是很好的下联吗?"“你所说指什么?"陆健男不解地问。

    "阁下的号,耳山哪!"纪晓尚接着说道:"'饮马四眼井',用'驮人陆耳山"来对,真是再好不过了!"“哈哈哈。....."两人相视大笑,室内洋溢着融融的春意。.....话说开馆这年十一月辛未的早晨,天空晦暗,北风呼啸。

    纪晓岚的座师、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起身早朝。乘舆至东华门外,忽然外面人已听不倒舆中声息。仆人向舆中看时,刘统勋已瞑目而逝,终年74岁。

    纪晓岚闻讯赴丧,痛哭失声,想起恩师的知遇提携,解危济困,实在是恩重如山,怎能不让他悲痛欲绝?

    刘统勋一生,为政廉洁,直言敢谏,釐剔奸弊,奖掖后进,多次查勘黄河、运河河工,革除积弊,利国利民。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深为乾隆倚重,乾隆称他"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偏正"。一代人杰,功高日月,令人感念永怀。评书《满汉斗》就是以刘统勋、刘墉父子与和珅相斗为题材而写就的。

    纪晓岚强忍悲痛,给他的恩师写下一副挽联: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

    人们看了,句奇语重,非刘统勋不足以当此殊誉。正如挽联所道,果然是"天容惨淡"。高宗乾隆亲临刘统勋丧仪,见丧事办得极为素俭,已经哀恸不已,回跸至乾清门,乾隆按捺不住悲痛,流涕失声,大臣们赶忙劝慰。皇上说道:"朕失一肱股,怎能不痛彻肝肠啊!像刘统勋这样的朝臣,才不愧为真宰相。"刘统勋生前,兼任《四库全书》正总裁,虽然军国大事忙得这位老臣不可开交,但一有机会,便对纪晓岚谆谆教诲,对四库全书之事颇费心神,但他魂归西天,没能看到他的高足宏图大展,将《四库全书》编纂完成,纪晓岚为此抱憾终生。

    《四库全书》的编修,除了乾隆皇帝用来夸耀文治,显示自己尚文好古,博取美名而外,其编书的根本目的,是推行文化**主义,借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在编书的头一年,乾隆曾两次提出:编写《四库全书》时,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痉,该"删改"的应予删改。第二年八月,他在给几位军机大臣的谕旨中,明确说过:凡“有诋毁本朝之语,正应乘此机会查办一番,尽行销毁,以杜绝、遏止邪言,正人心而厚风俗。"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凡近朝野史及明人有关奏议文集,只要内容稍有嫌疑,而对清廷不利者,也一概焚毁勿论。更有甚者,一些并不"诋毁本朝",甚至与政治毫无干系的著述,如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等,也遭到毁版的厄运,至于那些补删改的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四库全书》的里面,凡是"胡、虏、贼、寇"一类的字眼,都一一改换。例如"胡"改为"金","虏"改名"敌”,"贼"改为"人","虏廷"改为"北廷","入寇"改为"入塞","南寇"改为"南侵"等等,此类情况,不胜枚举。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劫掠。据统计,在编书的十年中,仅浙江一省,就毁书二十四次,被毁书籍达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卷之多。

    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四十一年,就搜缴焚书八千多部。就全国来说,焚书数量之巨,实在是惊人之极!要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四库全书》的数量。因此,乾隆焚书之甚,也堪称空前绝后,是中国历史上焚书最多的人。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四库全书》纂改史实,迷惑后人的一面。

    据传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时,接到一道密诏,要他将康熙皇帝的遗诏销毁。

    圣祖康熙在病重时,自知不能再起,便修好诏书,传位十四皇子,藏于"正大光明"殿,但早就怀有夺位野心的四子胤禵,暗中探知此事,趁康熙病重,胤禵被封抚远大将军挂帅征西,不在北京的机会,勾结国舅隆科多纂改遗诏,将"十"字上面添一横,下边添一勾,改为"于"字,成了传位于四皇子,十四皇子是胤禵,四皇子是胤禵,这么移花接木,生把病中的康熙帝气死了。胤禵登基坐殿,当了皇帝,改元雍正,将十四皇子胤禵软禁起来。

    雍正在位之时,王公大臣对纂改遗诏,禁锢胤禵之事,讳莫如深。虽然不敢公开讲议,但背地里啧有烦言,所以乾隆登基之后,释放胤禵。但考虑遗诏若存,终有一天,真象会大白于天下。那样不但父皇留下不光彩的历史,就是乾隆自己继承皇位,也就不名正言顺了。

    因此,纪晓岚按照乾隆密令,将遗诏抽出焚毁,而在圣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