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承天皇太后摄政(2/2)

太后活着的时候,她专权是毫无疑义的。这些重臣是皇太后的人,而新皇帝则完全受他的母亲控制,甚至当他成年时,他的母亲还当众呵斥他,有时还打他。新皇帝即位后不久,她就采取了一项非常措施以确保她摄政的权力。在辽朝统治者正式登基前,他要正式通过重要的契丹宗教仪式再生仪,在这一过程中,他象征性地再一次降生。①在契丹部落贵族的眼里,这一仪式确定了新皇帝的统治权力。在这一情况下,皇太后本人不是一次,而是至少三次经历过这种仪式,其中第二次是在984年,而第三次是在986年。以后,担任摄政的皇太后们也都举行同一仪式就职。

    皇太后并不是一位反复无常的暴君,而是一位深深懂得权力的现实性和统治艺术的统治者,她总是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她赢得了辽朝官员,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的极大忠诚。她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朝政管理人才,而且还仿效阿保机的皇后(应天皇太后)成为一位军事统帅,领导着她自己的、能够投入1万骑兵的斡鲁朵。②甚至在1005年承天六十多岁时,她还指挥军队同宋作战。《辽史》很贴切地概括了她的成就:“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③

    圣宗时代是辽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983年到1031年的一系列流血与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契丹军事力量扩展到了极限,虽非全部以胜利而告终,但以结束了北亚一个世纪的局部冲突和不稳定的和解与各方力量均衡而结束。与宋在1005年的和解和与高丽在1019年到1020年间的对峙标志着辽朝与主要邻国的大规模战争状态的结束。在国内,这一时代也经历了奚的最后和平并入、渤海人大规模叛乱的被镇压、西北诸部落的平定。只有辽朝与新兴国家西夏的关系问题和与女真诸部旷日持久的纷争问题还在下一个统治时代干扰着各方力量均衡。这些事件在北亚产生了一种力量均衡并一直延续到12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它们和正在从内部转变的契丹国家的基本变化一样,在同一时间发生。正是这些变化,将新的中原影响施加于行政管理之上,这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的。

    ① 她的传记,见[645]《辽史》,卷71,第1201—1202页。 ② 有关这一制度,见[541]魏特夫和冯家昇:《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年)》,第191—192、206—212页;[185]詹尼弗·霍姆格伦:《辽朝(907—1125年)契丹统治下的婚姻、亲族和继承》,第44—91页。 ③ [645]《辽史》,卷8,第90页。他的传记,见《辽史》,卷78,第1267—1268页。 ① 他的传记,见[645]《辽史》,卷79,第1271—1272页。 ② 他的传记,见[645]《辽史》,卷82,第1289—1291页,他后来的名字为耶律隆运。他以一系列的名字在历史中出现。1001年,皇帝赐他新名德昌。1004年,他被赐予皇姓耶律。1010年,在他临终前,他又被赐予新名隆运。他没有儿子,而他兄弟们的子孙直到辽朝灭亡都地位显赫,仍继续使用韩姓。有关他的家庭,见[769]李锡厚:《试论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的历史地位》。 ③ 他的传记,见[645]《辽史》,卷74,第1233页。 ④ [645]《辽史》,卷74,第1230页。 ① [645]《辽史》,卷74,第1234页。 ② 见[802]罗继祖:《辽汉臣世系表》,重版载杨家骆编:《辽史汇编》,卷4,35号,第2—4页。 ③ [645]《辽史》,卷74,第1235页。 ④ 他的传记,见[645]《辽史》,卷82,第1289—1291页。 ① 有关韩德威的家族及其半契丹化身份,见[541]魏特夫与冯家昇:《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年)》,第220页和注420。 ② 他的传记,见[645]《辽史》,卷83,第1302页。 ③ [645]《辽史》,卷10,第111页。 ④ 他的传记,见[645]《辽史》,卷83,第1299页。 ⑤ 见[667]万斯同:《辽大臣年表》,重版载杨家骆编:《辽史汇编》,卷4,33号,第8—9页。韩从999年占据着所有这三项职位,直到1002年七月,另一个汉人邢抱朴成为南院枢密使。然而,在1004年初邢死时,这一职位又归还给韩德让。 ① [645]《辽史》,卷53,第979—980页;[541]魏特夫与冯家昇书,第273—274页。据《辽史》,卷116,第1537页,规定每12年重复一次。见[456]岛田正郎:《辽朝史研究》,第339—347页;[694]王民信:《契丹的“柴册仪”和“再生仪”》。 ② [645]《辽史》,卷31,第367页;卷35,第404页。 ③ [645]《辽史》,卷71,第1202页。她的姐姐胡辇,嫁给了圣宗的叔祖罨撒葛,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军事统帅。罨撒葛死后,她掌管他的斡鲁朵,并进行了平定远在西北的阻卜部落的战争,在那里,她于鄂尔浑地区建立了要塞可敦城。见《辽史》,卷13,第145、149页。1006年,她由于参与谋反而遭到监禁,但此事的细节并不清楚。她在1007年死于监禁。见《辽史》,卷14,第162—163页;[595]叶隆礼:《契丹国志》,卷13,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