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剑桥中华民国史 >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2/2)

其巨大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撒尼尔·佩弗在1936年10月报道,“这时,中国人处于自信和爱国的热情之中”。①同样,中国一家持独立立场的大报《大公报》社论,也在同年12月说,“在最近几个月内,国人的信心好像又死而复苏了”。②

    蒋介石是这种新国民心态的主要政治受益者。在这10年之初,蒋介石被普遍视为缺乏教养、只追求个人权力的军人。如今他被誉为有远见的领袖,只要国家因内乱而四分五裂,他就英明地避免与日本对抗。蒋介石第一次成为一名颇孚众望和似乎不可缺少的领袖。

    然而,南京政权在处于这种新的声望之巅的时候,却因蒋介石于西安被扣,而突然被投入一场虽为时短暂但从未有过的危机之中。蒋介石虽曾表示决心抵抗日本的进一步侵犯,但他所惧怕的仍然是**人。他确信只要再进行一次战役,**人——在完成长征后驻在陕北,武装人员减到3万——可被最终消灭。但是,他派往去进行这一战役的西北剿匪部队拒不执行他的进军命令。张学良统率的这支部队主要由东北当地人组成,对**战役缺乏热情。他们深信,真正的敌人不是他们敬重的真正的爱国者**人,而是侵占他们家乡的日本人。

    蒋介石无法从南京推行他的命令,于12月4日乘飞机前往西安,规劝张学良发动进攻。然而,东北军坚定不移,认为他们应同**人一致抗日。当恳求失败时,东北军在12月12日黎明前制伏了蒋介石的卫队,扣留了自己的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

    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两星期。激进的东北军青年军官要求处死蒋介石,但是,张学良较冷静的意见占上风,他并不谋求除掉蒋介石,而只求改变他的政策。张学良已达到这一目的的说法从未得到正式承认,虽然现在已很清楚,蒋介石确曾口头答应停止进攻**,并抵抗日本的侵略。最后,在12月25日,在参与不断商议的**代表的同意下,蒋介石获释,乘飞机返回南京。①

    西安事变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创伤性的插曲。公众的反应——表现在蒋介石被扣时极为痛苦和关心,获释时则是无比的宽慰和高兴——证实了蒋介石享有广泛的声望,同时也加强了他在政权内部日益增强的独裁权力。虽然他声言未对扣留他的人作出任何让步,但是,已不再进一步进攻**人。事实上南京与**之间导致统一战线形成的谈判不久开始进行。中国人似乎是10年中的第一次为抵御外侮而把内部争吵放置一边。

    ① 《纽约时报》,1936年10月4日,第25页。 ② 《大公报》,1936年12月13,第1张第2版。 ① 吴天威:《西安事变:现代中国史的支点》,第142—148页及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