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2/2)

极易爆发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享受种种特权;外国势力和文化影响高度集中;城市官僚专横**,对平民的需要麻木不仁;犯罪、卖淫、吸毒以及黑社会敲诈勒索猖獗;城市不关心农村的需求;到处充斥着实利主义、玩世不恭和异化了的人们。

    中国**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城市的特征,而不单纯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的问题。中国新的领导人想摆脱上述种种城市罪恶,重建新型的城市——稳定的、生产性的、平等的、斯巴达式的(艰苦朴素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各行各业紧密结合的、经济上可靠的地方;减少犯罪、**、失业和其他城市顽疾。

    他们还期望调整城市发展方向,为农村地区服务,缩小“城乡差别”。这些努力就意味着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特别要控制大城市,主要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同时,鼓励内地的小型和中等城市的发展。①

    中国新的领导人希望实现这些目标的进步过程,能造就一代参与奋斗、有忍耐性、乐观和勇于牺牲,为改变国家面貌做出贡献的公民。对中国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评估尽管是否定的,但如将中国**简单说成是“反城市”的就十分错误了。中国**的精英们承认中国城市具有双重性——它是许多社会罪恶的中心,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和技术进步必不可少的中心。打个比喻吧,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宰杀“会生金蛋的鹅”,而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天鹅。如上所说,尽管取得了开始的胜利,改造、利用和控制中国的城市仍非易事。

    ① 这一章使用了多种有关城市生活的资料。首先是通过对几个现已离开中国到香港的人采访 得到了最初的印象,特别是通过最近出版的一本由马丁·金·怀特和威廉·L.帕里什写的 专题著作《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其次,获益于一些个人出版的著作,其中有中国人,也 有外国人。他们在过去的30年中曾生活在城市地区。以后,在合适的地方将引用他们的资 料。另外还有一些补充材料,如中国的报纸、短篇小说、剧本和有关中国的第二手文学作品。 在这章里论述的许多问题上,几个资料看法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少观点是凭印象得出的和有 争论的。作者感谢夏威夷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在他们的帮助下,作者才得以完成本章的写作。 同时,也感谢斯蒂芬·乌哈利、唐纳德·克莱因——以及与我一起完成以后各卷的作者,感 谢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但不是所有意见皆能吸收的。 ① 中国跟许多殖民地社会不同,城市人口不是集中在以发展对外贸易为主的沿海港口城市,中 国中小型城市分布得相当均衡。通商口岸条约时代确是不合比例地产生了这些以外贸为主 的城市,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因而中国**希望调整这种状况。参见克利夫顿·潘 内尔:《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第91—113页。据1953年人口普查表明,有13.2%的中国 人口为城市居民,其中有不到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其最大的城市上海。(低收入国家的典 型数字在大约20%和40%之间。)参阅莫里斯·厄尔曼:“大陆中国的城市(1953—1959 年)”,载杰拉尔德·布里斯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第81—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