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34。山西太原晋祠三泉(2/2)

实,晋祠泉水并非神鞭所抽出,它的形成时期,距今至少有二三百万年了。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据《山川志》记载:“悬瓮山又名结细山……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时地震,巨石摧崩无复瓮形矣。”所谓山腹巨石如瓮形,不一定仅那块被地震摧崩了的石头;而是指那些由于地下水对碳酸钾的溶解作用而生成空穴的石灰岩溶洞。

    经勘查,悬瓮山和山前倾斜平原的疏松盖层下面的基岩面为一东西向的三级阶梯构造。此阶梯是由大断层造成的。第一条断层在山脚下,落差约100米,此断层使原来在山顶上的本溪统页岩落下来为第四系坡积洪积物所覆盖,构成第二级台阶。第二条断层在第一条断层的东面,使原来在山顶之上的砂岩落下与灰岩直接接触而构成了第三级台阶。中间的台阶由于受两个断层的影响,受地质动力作用最强,造成张裂隙发育。这些裂隙又受地下水的侵蚀、溶解,成年累月地扩大,以至形成了溶洞。悬瓮山石火岩中的地下水,就是从中间台阶的溶洞中涌出,并冲破松散益层而成泉的。

    晋祠水源的补给,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靠汾河何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蓄水构造获得的补给,尽管在水量、水质、水温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但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渗流、混合、滞留与调节,使泉水不因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而变化。晋祠泉的涌水量四季稳定在6480立方米/小时上下;水温恒为17℃;矿化度保持在0。 7克/升,水质经久不变,清澈晶莹。据《晋源县志》载:“晋水无蛙,有亦不鸣。”这无疑是与晋泉的水温、水质有关。

    晋祠三泉的水从洞中泊泊流出,千年不息,昼夜不舍,世代为人类造福。早在公元前4S3年的战国时代,晋祠泉前已修建渠道,使用泉水浇田。经历代人民的不断修缮,到宋时,晋祠一带己呈现出“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景象。现在该泉是太原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除了供应居民食用之外,还广泛使用于农田灌溉、工业生产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