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洞庭湖(1/2)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素以宏伟、富饶、美丽著称于世。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跨湘、鄂两省,面积2820平方公里。在远古时代,即大约二亿五千万年以前,洞庭湖区与湖北的江汉平原,同为雪峰山脉的陷落部分,称作“断陷湖盆”。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长江以及湘、资、沉、澄四水从上游流至此处后,河道迂回曲折,泥沙不断沉积,以至江水四溢,逐渐形成巨大的水乡泽国。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变迁,洞庭湖的名称历来有儿说。一说为“九江”。因湖水汇集了渐、沉、沉、辰、酋、淑、资、湘、澄等9条河流,所以《禹贡》一书中就称作“九江”。再一说,叫做“五诸”。因有长江和湘、资、沉、澄 5条大河汇诸之意。《战国策》载:“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诸。”《史记》、《水经注》也称之为“五诸”。还有一说,即云梦。《书经》、《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济”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滩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薪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在三国以前,整个洞庭湖连成一片。南北朝开始至唐宋时期,因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口益抬高,洞庭湖逐渐为三湖所分割。《国策地名考》引《巴陵县志》称:“洞庭南联青草,西通赤沙,横直六百余里,因名三湖。”这三湖,就是岳阳与华容之间的巴丘湖,岳阳与湘阴之间的青草湖,沉江和常德、南县之间的赤砂湖。巴丘湖在岳阳西面,因岳阳古时叫巴丘而得名,是东洞庭澜的前身。青草湖,因冬春青草弥望而得名,它即现在的南洞庭湖。赤砂湖,因湖底多赤砂而得名,后来演变为西洞庭湖。三湖的形成,使八百里洞庭不再是“水尽南天不见云”了,而开始呈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另一番景象。

    洞庭湖碧水共天,沧俱空阔,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它的记载和描绘无尽其数。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吟咏过美丽的洞庭湖,如《哀郧》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追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湘君》、《湘夫人》诗篇中,屈原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萧,游一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带特产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贝、桂树、木兰、辛夷、薛荔,构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官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山海经》中谓洞庭湖“夏秋水涨,方九百里”。《淮南子·人间训》说:“江水下洞庭,起波涛,舟航一口不能济。”

    南朝时期,洞庭湖方圆500余里,《水经注·湘水》描绘说口月仿佛出没于其中。南朝诗人阴铿《渡青草湖》诗:“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沉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桔。滔滔不可测,一苇i巨能航?”便是对这一时期湖泊景象的生动描绘。

    人们常说的“八百里洞庭”一语,出现于唐宋时期的诗文中,洞庭湖的微艳澄波和壮丽景色、恢宏气势激发起诗人们的无限诗情。唐代张说诗曰:“平湖一望水连天,秋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来舟到口边。”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诗曰:“洞庭秋正阔,予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惟余水共天。”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均有描绘洞庭湖的名句千古传诵。李自《秋登巴陵望洞庭》诗曰:“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及。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火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口边。风情长沙浦,霜空云梦田。……”杜甫形容浩渺洞庭为“吴楚东南诉,乾坤口夜浮”。自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释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元棋的“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口,吞空接曙河。”宋朝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极得后世赞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正因为湖水幽深莫测,浩浩无涯,使人们产生了奇妙的幻觉和神奇的想象。唐人李朝威在他的《柳毅传》中,便将洞庭湖描绘成“白壁为柱,青玉为墙”,“台阁相向,千门千户,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

    明清时期,洞庭湖仍十分广阔,溯泊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明代诗人巍允贞有“洞庭天下水”的诗句,清朝袁枚描述为“岳阳楼望水无涯,万里荒荒自浪开”。何绍基《过洞庭》中曰:“千帆如鸳白纷纷,飞向湖中踏浪纹。大水来观八百里,轻舟直渡万重云。……”

    如今,洞庭湖湖面虽大大萎缩,但仍然相当宽广;洞庭平原肥田沃土,吁陌纵横,绿树成荫,如诗如画。

    洞庭湖,水天一色,渺渺似海,自古风光卓绝,胜迹无数。其中当推荡漾湖中的君山和耸立湖畔的岳阳楼最负盛名。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是湖中一个晶莹如碧玉的小岛。总面积0。 96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3。气米,呈椭圆形,上有数十个山峰,较大的有十二峰,峰峦招‘结,沟壑回环。君山虽小;但它在一湖浩荡的活水映衬下,显得无比秀美。历代文人名士对它吟咏不绝。唐朝李白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之句,赞叹它美如画图。宋代黄庭坚的名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欣羡之情,溢于言表。清代袁枚写道:“几点君山云外立,拟乘风去访蓬莱”。把君山描绘成仙境。但描绘君山最为生动而形象的佳句首推唐代刘禹锡的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招‘里一青螺。”

    由于君山浮于波面,云雾统绕,忽隐忽现,容易使人产生奇异的幻觉,引起丰富的想象,在悠久的历史中便孕育了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为君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唐代程贺的《君山》诗,说的就是一个神话:“曾游方外见麻姑,说到君山此本无。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又传说君山是一条鸟龙,撇踞洞庭湖中,至今留下龙口、龙舌山、鸟龙尾地名和龙涎井古迹。又据明朝《隆庆岳州府志》记载:黄帝轩辕氏曾在此铸鼎,铸成后愈骑龙飞升了,所以君山有铸鼎会。君山的名称也来源于绚丽的神话。据晋朝土嘉《拾遗记》中说,洞庭山天清霞耀,柳绿花芳,“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据《山海经》记载:尧帝的二女住在山上。二女就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舜帝南巡,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披大风阻于洞庭山。二妃突然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悲痛欲绝,望着茫茫湖水,抚竹痛哭,泪痕留在竹上,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而死,葬于山之东麓。因二妃称为君妃、湘君,为了纪念她们,便改洞庭山名为君山。现在君山的二妃墓前后仍长满了“泪痕”点点的斑竹。墓前有一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墓以西有柳毅井,其故事源于《柳毅传》。唐仪凤年间,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径阳,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问其原由,知为龙女,因受汪阳君残暴虐待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