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白洋淀(1/2)

    在河北平原的中部,有一片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它由90多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外加3700多条沟壕,水泊相连,宛如一湖。其中以白洋淀为最大,由此将整个水域称为“白洋淀”。

    自洋淀古时称为“雍奴泽”。据《水经注》的解释,“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时置雍奴县,唐代改为武清县,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

    白洋淀地跨保定、沧州两地区,介于任丘、安新、雄县、高阳等县之间,大部分属安新县管辖,是一个湖水外流的湖泊。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汇集了储龙河、唐河、府河、酒河、瀑河、萍河、孝义河、白沟引河等8条河流的来水,从东面入大清河,汇泄入海河,经天津入渤海。

    白洋淀原是河北中部平原与太行山山前平原交接地区的拱积、冲积洼地。大约距今7000万年以前,白洋淀所在之处是大海,和今口的渤海连成一片。后来由于西面太行山区冲刷下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水变得越未越浅,有的露出水面成为陆地。而低洼处,由于海河水系洪流的漫衍和长期淤积,自然排水不畅,长年累月,滞水成湖。白洋淀完全成为平原内部的湖泊,大约距今100万年,先后经过由海而陆,由陆而湖的复杂变迁。古白洋淀水面辽阔,比现在要大三四倍,曾有“汪洋浩渺,势连天际”的记载。后来由于泥沙不断淤积,淀的容积逐渐缩小,以近期的42年(1924一1966来说,白洋淀的容积减少了两亿两千五百万立方米。加上大规模筑堤隔淀的围垦,使徒泊面积逐渐缩小。至1984年,华北平原上最大的自然淡水湖泊白洋淀干枯了,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成了黄沙飞扬的荒滩,舟揖穿梭的航道成了车马的坦途,干裂的苇田上不见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大小渔船像鱼干似地翻晒在旧口的堤坝上。白洋淀生命的脉搏在逐渐微弱、干涸。直至1988年8月,几场连续的倾盆大雨之后,洪水从太行山一泻千里,几夜之间,300多平方公里干枯的土地又成了一片汪洋。中国的“龙年”为白洋淀带来了生命的源泉,历经沧桑的白洋淀重又恢复了青春。

    白洋淀的四周有堤防环绕,南有淀南新堤,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