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8。开元寺(2/2)

最为难得,已成稀世之珍品。下层存放着历代的铜、铁钟10多口。阁的东面有祀桑园园主黄守恭的檀越祠,原为伽蓝祠,内植古桧两棵。阁的西面为功德堂,堂内供奉创建开元寺的匡护禅师和唐代住寺的印度和尚袒膊禅师的塑像,造型均生动逼真。

    寺的东面还有准提禅林,因其仿照中轴线建筑群形制,而规模较小;所以俗称小开元寺。现存的大殿和戎坛均为清代所建。寺的西面有水陆寺,寺内供奉释迎牟尼佛像,高3。 4米。广场上有一麒麟壁,面上镶嵌琉璃釉浮雕麒麟和砖雕的人物、花鸟、虫兽,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大雄宝殿西廊还有桑蓬古迹,一株形似龙蟠的千年桑树,相传建寺之前这株桑树曾开过莲花,至今仍然枝叶茂盛。

    寺内还有举世闻名的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紫云双塔。它们造形优美,结构精巧,规模宏伟。“雄州巨塔越千年,双塔扶摇接碧天。”这就是描写古代东方大港泉州,在双塔点缀下的壮丽景色的诗句。双塔分建在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在东侧广场的镇国塔又称东塔,在西侧广场的仁寿塔又称西塔。两塔巍然对峙,相距约200米,使开元寺显得更宽敞壮观。它们在我国石塔中是最高的一对。

    东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六年(865),初为五层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改为砖增。嘉熙二年(1238)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石塔,高48。 24米,每层有门4个,皇4个。门皇两旁刻有武士、天土、罗汉、金刚、菩萨等浮雕神像80尊。有的三头六臂,手托口月,有的手执葫芦,形态极为生动。塔基须弥座束腰部分还刻有释迎牟尼故事及狮、龙等动物形象浮雕39幅。每层塔身之处有平座栏杆,构成走廊,人们可凭栏眺望,这为北方石塔所罕见。

    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初为木塔,也屡毁于火。南宋淳熙年间改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改建为石塔,也是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塔高44米,各层浮雕大致与东塔相同。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层的东北壁有一雕刻孙悟空的浮雕,身穿宜掇,头戴金箍,挂念珠,腰悬佛经。据说这生动形象是来自印度叙事诗《罗摩衍那》中能腾云驾雾的那只猴子,佛教东传它也随着来到了我国的泉州。

    双石塔体形宏大,出檐深远,勾栏环绕,门户洞开,可见其造型结构忠实地模仿了木塔。两塔建造先后共用了23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久经风雨,地动山摇,仍巍然屹立,完好无缺,也无倾斜变形,充分显示了闽南古代工匠们高超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