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8。栖霞寺(2/2)

存的合利塔为南唐(937一975所建。塔自踵至顶共七级,每级八面,高约18米,全部用花冈石造成,为一石砌雕琢的密噜式塔。塔的基座刻有海水、鱼、虾、蟹等图案,第一级塔身较高,刻的是释迎牟尼一生从托胎、诞生、出游、逾城、成道、说法、降魔到入火的八相图。第二级以上各级刻有四大天土像及诸佛像经文等,生动自然。其他塔的檐椽、瓦陇和花纹等雕饰也极精致华美,可以说是一件巨大的雕刻艺术品,是我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

    在舍利塔的东面有大佛阁,又叫三圣殿,因系供奉无量寿佛、观音、大势至三佛而得名。阁在于佛岩下,里面的3座大佛像都是依岩雕凿而成,成像时间约在公元484年,比大同云岗石佛梢晚,其服饰、神态颇似云岗石佛。中坐的无量寿佛,连座共高达13。 3米,两旁站立的观音和大势至各高11米。大佛阁前还有两尊据说是从舍利塔移过来的接引佛,各高3米多,雕刻也十分精致。

    在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有干佛岩。佛像多在山顶和山腰依山而凿,一窟五六尊或七八尊不等。虽称干佛岩,但据确实调查统计,只有294窟,515尊佛像。这些佛像大的10多米,小的只有30多厘米,有江南云岗之称。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一1861)曾遭到严重破坏,完好的已经很少。

    在大佛阁北面,还有一石匠窟,又名石公殿。窟内的石像左手拿凿,右手举锤,做着正在凿石的姿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能是明代的造像。据说这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栖霞山有名的石工土寿而凿的石像,很富有艺术情趣,吸引着千万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