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联句的起源(1/2)

    联句起源于何时呢?

    原来早在西汉时就有了。据说汉武帝时造了一座柏梁台——以香柏为梁,故称柏梁台。武帝设宴于台上,叫君臣作诗,能做的方得上座。参加者共二十六人,做的是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押韵。主题是各人歌咏自己的职务,如武帝云:“日月星辰和四时。”丞相云:“总领天下诚难治。”大将军云:“和抚回夷不易哉。”最后两个滑稽家——一个是武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说的是“啮妃女唇甘如饴”;一个是有学问的东方朔,说的是“迫窘诘屈几穷哉”(意思是结结巴巴做不下去了)。这便是联句诗之始。虽然从清朝的顾炎武开始,有不少人怀疑这件事和这篇诗都是后人伪撰,但现代也有学者考证,说它大体上是真实的。

    联句起源虽早,但风气之盛似乎在南朝,那时一般是每人做四句。《何逊集》中所载最多,例如《范广州宅联句》是何逊与范云所作。那是在南齐时,范云从广州刺史任上回到建康后做的:

    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范云

    濛濛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

    ——何逊

    洛阳是东汉都城,这里代指建康。“昔去雪如花”二句,点明当年离别在雪花纷飞的季节,如今归来,乃是春花烂漫的时候。不仅仅是点明时令而已,其中蕴蓄着许多怅惘、感慨。正像《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颇耐人寻味的。范云的诗当日被称誉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这四句确实流转自然。后来苏东坡的《少年游》词:“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显然受到这四句的影响。

    何逊还有一首《相送联句》: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前两句说行人原已是他乡为客,百感交集,如今又要告别友人,只身远去。后两句写临行时江上景色,一种阴郁、动荡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压抑的情绪。通篇是行人的口吻,为何题作“相送”呢?可能当日做联句诗时,是友人送别诗人;友人所作一首该是送行者的口气,只是今天已失传了。也可能压根儿就是虚拟的题目。“相送”的情景是很惹人情思的,很动人的,于是大家在一起以此为题作联句诗。

    《何逊集》中还有好几首描绘女性的联句诗:《增新曲相对联句》、《照水联句》、《折花联句》、《摇扇联句》、《正钗联句》。可见当时诗人对于描写女性的美颇有兴趣,宫体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