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青山下长眠人(1/2)

    昭君故事中关于画师索贿的情节,无疑是很有戏剧性的,因而诗人屡屡言及。南朝时除了沈满愿的一首外,还有如萧纲《明君词》也说:

    妙工偏见诋,无由情恨通。

    画工的彩笔那么神妙,以昭君的美貌,本来早该邀得皇帝恩宠的。谁料事情偏偏就坏在诋毁人的画工手里!满腹怨恨只能深埋心底,无从让人知晓。这两句看似平常,却是颇叫人低徊的,向来听昭君故事的人,谁不痛恨画师?可后来宋朝王安石偏又翻出新意,他的《明妃曲》道: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诗中说并非画工有意将昭君画得丑,而是她实在太美了,不仅是面容姣好,体态动人,更美在意态风韵,那实在是画工无能为力的。王安石这一笔实在是出人意表。而且也许是话里有话:谁叫你皇帝只看图画,谁叫你轻信身边的人,你为何不亲自去看一看呢?

    再看陈朝诗人张正见的《明君词》:

    塞树暗胡尘,霜楼明汉月。泪染上春衣,忧变华年发。

    想象昭君在匈奴中,只见沙尘铺天盖地,一片荒凉。秋夜登楼,只有那一轮明月,还是汉宫的月,家乡的月。这明月或许能给她一丝安慰,但同时也给她无限的怅惘。春天来了,依然泪痕常满。刻骨的忧思,叫她过早地衰老了。诗人想像昭君在塞外失去了旧日的美丽。与这样的构思相似的,还有庾信的《昭君辞应诏》:“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薛道衡的《昭君辞》:“自知莲脸歇,羞看菱镜明。”到了唐朝,也还可以见到类似的构想。比如郭元振说:“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王昭君》)白居易说:“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王昭君》)这也是翻新之笔:毛延寿将她画丑了,可到了异国他乡,倒真是变得难看了,甚至比毛延寿画的更不如了。至于东方虬说:“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王昭君》)则夸张更甚,说昭君一路上心情悲苦,待到入匈奴时,就已无复旧日风采了,单于只是白白高兴了一场。

    梁朝另一位女诗人刘氏(刘孝绰之妹)的《昭君怨》道:

    一生竟何定?万事良难保。丹青失旧仪,玉匣成秋草。想妾辞关泪,至今犹未燥。汉使汝南还,殷勤为人道。

    “玉匣”句是用石崇《王明君辞》之语:“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刘氏意思是说昭君当日光艳如玉,入胡后却憔悴如秋草。后四句是比较新鲜的构思:想想吧,我当年辞别汉关时的泪水,长流不止,至今未干呢,汉家的使者啊,你南返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