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扬州抒怀(2/2)

南下,但四镇将领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之辈,各怀鬼胎,互相倾轧,无意抗清,唯有史可法一身正气,上表请求北征,以图收复中原。他上疏恳求弘光帝“念念思祖宗之鸿业,刻刻愤先帝之深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方之物力”。把中兴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帝身上。这就是“将军甲第橐弓卧,丞相中原拜表行”所蕴含的内容。

    史可法抗清之志未酬,最后以身殉国。吴伟业《鹿樵纪闻》中有一段描写:“(扬州)城遂破。可法出遗疏授家丁,又为书上其母,拔刀自刎,未殊。左右负之出小东门,遇北骑,大呼曰:‘史可法在此’。执见豫王。王欲降之,不顺而死。”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城中修筑史公祠,让后人凭吊。祠中有一副对联写道:“数点梅花亡国泪1,二分明月故臣心。”他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之心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尽管史可法亲自督师江北,镇守扬州,但难挽危局。一则他的抗清主张得不到朝廷支持,势单力薄,难以有所作为。二则南明政权中掌握军权的将领,不顾大敌当前,只图保全自己,或变节投敌,或相互倾轧。“东来处仲无他志”,“当时只有黄公覆,西上偏随阮步兵”,写的是飞扬拔扈的左良玉,不以大局为重,借清君侧为名,自武昌挥师东下声讨马士英、阮大铖,马、阮则急调驻江北的黄得功部西向阻击。致使清兵乘虚南下,南京失陷。“处仲”用晋王敦(字处仲)发兵借诛刘隗事,这里借指左良玉。“黄公覆”即三国时吴将黄盖、字公覆。这里借指黄得功。又如“江左衣冠先解体,京西豪杰竟投兵”,写清兵南下时,弘光朝文武僚臣无心恋战,纷纷或逃或降,迅速解体。诗人以历史家的眼光,淋漓尽致地剖析南明弘光朝军事上的致命伤,指出弘光王朝的覆没势所必然。

    清兵陷落扬州后,残酷屠城,为历史上所罕见,而妇女被掳,尤遭凌辱,景象甚惨。吴伟业《扬州》第四首,以同情的笔触描写屠城后妇女受蹂躏的惨状。“拨尽琵琶马上弦,玉勾斜畔泣婵娟。紫驼人去琼花院,青冢魂归锦缆船”。程穆衡注云:“维扬士女俘掠至惨,故末章独详之。”的确,这些无辜遭受浩劫的粉黛,常常成为梅村歌诗的吟咏对象,可见作者对被压迫、被侮辱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关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思想的进步一面。《明季南略》记叙扬州一女子张氏,被豫王部将掠至金陵,既而部将随豫王北上,张氏密以白绫二方,楷书《绝命诗》五首于上,乘隙投江以死。这里录二首:

    深闺日日绣鸾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罗虎口,只余魂梦绕家乡。

    江山更局听苍天,粉黛无辜实可怜。薄命红颇千载恨,一身何惜误芳年。

    这段记述可作为梅村诗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