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师生情谊(1/2)

    作为清初诗坛的领袖吴伟业,其成材条件之一,是家学根底的深厚。他祖籍江苏昆山,后迁居太仓。高祖吴愈是明成化乙未(1475)进士,曾任四川叙州知府、河南参政,与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祝允明(枝山)等结为知交。梅村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吴琨只是一名诸生,以教授生员为业。他从小就在浓厚的文学与艺术的氛围中熏陶成长,不但工诗,而且善画。《画徵》中说他“山水得熏黄法,清疏韶秀,风神自足贵也。与董思白、王烟客等友善,作《画中九友歌》以纪之”。董指南唐画家董源,黄指元代画家黄公望,两人都以山水画见长。董思白即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画家。梅村的画虽未见流传下来,但也可见其艺术修养之高。

    不过使吴梅村卓然成家的主要条件则是刻苦攻读,而他的勤奋苦读是从他拜师受业之后开始的。他七岁接受启蒙教育,十一岁寄读于穆苑先家,后又随父就读于吴志衍、王岾云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几位老师对他的学业为人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张溥就是其中之一。

    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他虽仅比吴伟业大七岁,但当时在文坛上却已闻名遐迩。由于他善于品评文章,以文章提携后学,大家都争着将弟子送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但他却不肯轻易地接纳弟子,必定要亲自看过文章,以为有培养前途的方予接受。有人将吴伟业的文章呈送给他看,一睹之后,大加赞赏,便收为弟子。

    吴伟业字画

    张溥知识渊博,勤奋好学,据说他每读古人文章,必默写七过,便能背诵,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有《七录斋集》传世。吴伟业在张溥的影响下,经史子集无不涉及,为以后成为诗坛巨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溥为复社领袖,吴伟业则是复社主要骨干。由于他们思想倾向相近,因而在吴伟业立朝之后,关系更为密切。张溥在辛未会试中,仅名列二甲,吴伟业为一甲二名,论荣名不及吴伟业,但因张溥文名远播,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但他常常不顾自己职位,越位发言,引起翰林院同僚的不满,并向内阁告发。次辅温体仁因对张溥没有好感,表示如不宜任此职,可予除名,引起张溥的极大反感。张抓住温的把柄,指使吴伟业出面弹劾他。吴因刚入仕途,资历未深,不敢贸然行动,但又碍于师命,便转移目标,参劾温手下的蔡奕深,以期由此打开缺口。这样吴伟业便不由自主地深深卷入党争之中。

    崇祯六年,在张溥的主持下,召集南北各地若干文社,会于苏州虎丘,成立复社,据说赴会的人数达几千人,可谓盛况空前。复社虽以复兴古学为号召,实际上却是借结社以评议朝政,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崇祯十年左右,太仓监生陆文声、苏州推官周之夔等先后告发张溥、张采“倡复社以乱天下”,吴伟业也牵涉在内。这些案子直至崇祯十四年张溥去世后才未予追究。张溥的辞世,使复社失去领袖人物,紧接着不久又发生甲申、乙酉事变,复社遂由盛转衰,其影响力大不如前。

    入清以后,江南一带文社活动仍较活跃。顺治十年,原由夏允彝、陈子龙等创立的几社慎交、同声两派在虎丘举行盛大集会,作为诗坛盟主和前朝遗老的吴伟业也应邀参加,这不由使他想起了张溥在世时的情景。他在《癸巳春日禊饮社集虎丘即事》其一中写道:

    苏州虎丘

    杨柳丝丝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