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莫寻诗义烟雨中(1/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写的正是江南春天的景色。

    诗的第一句以“千里”二字发端,从广阔处落笔,描绘出花红草绿、莺啼婉转,一派春光明丽的景象。第二句依次写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风中飘摇的酒旗,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水村、山郭分明是人的活动场所,而迎风招展的酒旗又分明是在招徕过路行人,在大好的春天里,既有宜人风景供欣赏,又有美酒佳肴供品尝,自然会助人游兴。这两句诗烘托出江南春日的特点,万物蓬发,生机盎然。山水清新明媚,缤纷色彩交呈,宛如画面一样的风景里回响着声声清脆的莺啼,安详宁静的村庄城郭里飘摇着一面面诱人的酒旗。一个“啼”字、一个“风”字,在这全景式的风光描写中打破了画面的寂静和平稳,使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江南的色泽、形态,而且还有它的声音、动势,这才是一个完整无缺、喧腾动荡的江南之春。

    后两句诗由全景转向特写。南朝时期,佛教发展极盛,在江南修建了无数寺塔楼台,它们遗留下来,成为江南地方别具特色的景物。四百八十,只是个虚数,意在强调寺塔之多。最后一句字面上可以看作天空飘洒着雨丝,楼阁亭台全都笼罩在茫茫雨雾之中。春天的江南多雨,细雨飘洒原来也就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景色,而诗人则正是隔着雨帘雾障观赏着眼前的一切。但是,隔一层,便使人产生距离感,人与物达不到交融浑一的境界,而这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同上句诗里提到的“南朝”所唤起的时间上的距离感相互映照,又使得眼前的雨雾化作历史的烟云。因此,这朦胧迷离的景物更容易引人遐思。

    这首诗看似平常,所描写的江南春景是既为人熟悉又为诗家经常采撷的,题材、构思不生奇巧,遣词造句也很普通,使用的语词如“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绿”与“红”,都是非常平俗的色彩词,“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数目字的直接运用接近于白话,而“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这一带有感叹意味的副词的使用,使它更像日常语言。在语序上,它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词句衔接自然,诗意表达流畅,没有丝毫的跳跃梗阻。整首诗意义显豁、情绪明朗,语言透脱爽利,正是杜牧一贯的风格。那么,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素享盛誉,被人称道不已呢?

    读诗历来有各种读法,读者也总有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独特口味。一首诗在不同人的联想中会产生出不相同的意思来。宋代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里说:“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帝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当时以为多,而诗人侈其楼台阁殿焉……有识之士,每叹息于此。”认为诗中竟用“四百八十”这个大数字极言其寺塔楼台修得太多,而寺塔太多则意味着社会风气不正,因此,杜牧当然是在讽刺南朝统治者佞佛而贻害国家。张表臣的看法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得到共鸣,自从这个见解问世以来,评诗的人纷纷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