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片言役万景(1/2)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古人常有“言不尽意”的感慨,那意思实际上是说心里有话说不出来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太多,就像刘禹锡《视刀环歌》中所说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不过,有时候语言也很能笼牢万象、涵盖古今,寥寥数语中道出平时千言道不尽、万语说不完的话来,像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不过,必须是“工于诗者能之”(《董氏武陵集序》),至于日常语言,却只能明明白白,绝不能在五十六字里把自然山水、历史现实、外在环境与内心喟叹一起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还在字外留下不绝如缕的余韵。

    在流连山水、描摩自然的诗中羼入深沉的历史意识与浓烈的现实批判意识,虚化眼前的实景而超越时空地将山水、历史、现实交融在一道,使诗歌的时空范围及心理容量无限膨胀,这是杜牧诗歌的一大特点。这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本来题下还有小注:“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可全诗根本没有写到寺、阁、溪、人,倒好像是杜牧一站到水阁上,就放眼远眺,凝神遐思,沉浸在自己的心灵活动中,而完全忘了这脚下的阁、身后的寺、阁下的溪、溪边的人似的。

    从第一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起,就将笔触伸向遥远的历史深处。首句将两个互不关联的意象“六朝文物”与“草连空”并列在一起,“六朝文物”指吴、东晋、宋、齐、梁、陈这数百年的历史陈迹,而“草连空”写的是眼前横亘天际、一望无边的绿草,在人的感觉中,草也是荒芜的象征。这两个意象拼接起来就把历史与自然联系起来,让人体察到六朝已成为过去,昔日繁华已变为一片荒芜废墟,从而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历史沧桑的悲凉来。下句却以永恒的“天淡云闲古今同”作为变动的历史的参照系,以不变的云天来看变化的六朝荒草,更增添人的惆怅;这不禁让人想到宋人苏轼《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种悚然而惊、若有所失的感觉。

    紧接着三四句,又以眼前永恒不变的山色反衬来来去去的飞鸟,以脚下长流不息的水声反衬时而歌吟时而恸哭的人生,前者的不变与后者的常变暗示着一种历史的荒谬,不由使人想到这样一个严肃而又难解的问题:人生的奋斗、挣扎,世间的厮杀、争夺,究竟有什么意义?《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永恒的自然中匆匆来去的鸟影人声又有什么能留下来呢?只是让后人感到一种荒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