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刁悍尖湍之辞(1/2)

    徐渭同祝允明、唐寅一样,都是在民间故事中被改造过的人物,这种改造跟他们原来的情况相去甚远,但总是与他们为人性格的某个方面有关系。像祝允明的贪酒、喜好嘲谑,唐寅的风流多情,都是他们原来身上就有的。只是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刻更复杂的思想情感,在民间故事中无法反映出来。浙江一带流传了很多“徐文长故事”,故事里的徐渭,是一个机智聪明,却又心肠促狭、专爱捉弄别人的人。这显然把徐渭歪曲得很厉害,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历史上的徐渭,既多才多艺、豪放不羁,又性格尖锐,对自己所讨厌的人,言语往往很刁刻。这种性格,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很明显。他的同乡,明末散文家王思任在《徐文长先生佚稿序》中就说:“渭之才更刁悍尖湍。……口无旧唾,不少讥呵;目不再览,每多盱放。”下面就以他的《海上曲》为例:

    暇日弃筹策,卒卒相束手。四疆险何限,但阻孤城守。旷野独非民,弃之如弃草。城市有一夫,谁不如木偶?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朝餐雪没胫,夜卧风吹肘。彼亦何人斯,炙肉方进酒!

    诗大约作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5)。当时,倭寇(实是中国海盗与日本海盗纠集在一起的集团)大肆骚扰东南沿海。明朝廷军队**无能,听任其横行作恶。当倭寇进逼至绍兴附近时,知府刘锡只顾守城自保,对人数有限的敌寇不敢稍有行动,把乡村的人民弃而不顾。徐渭大概也参与了守城,对知府的行为深感气愤,便写了一组《海上曲》加以讥讽。原诗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前两首主要说流窜至绍兴的倭寇人数并不多,武器也不精良,官员们却吓得魂飞胆颤,第三首主要说守城的情况。

    前六句批评绍兴府官员平日毫无应敌准备(倭乱已经发生好几年了),事到危急,便束手无策。在绍兴周围,多山陵河流,有险可据。然而官员们却只知死守一座孤城。进而斥责道:乡野中居住的,难道不是国家的人民,可以像草芥一般弃而不顾?接着六句写守城民众的情况:城中市民,无不被征调来守城,如木偶般呆立着。在官吏的监视下,连上厕所都不得自由。风餐露宿,正逢雪天,受尽寒苦。最后两句用极鄙夷的口吻责问道:那是些什么人啊,烤着肉,喝着酒,美滋滋地好不快活!

    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批评官员的无能、**,已经很尖锐。把乡村民众被弃如草、城市民众冒寒守城与官员们享受作乐的情形对比来写,已经取得了很强的效果。但徐渭诗的那种刁悍,还不在这里。他的撒尿(“溲”)和喝酒两桩事连在一起写。像叠现的影象,虽不加说明,却已造成暗示和联想,才是真正的刻薄!前面所说的意思,还是冷静的批判;后一种手法,已渗透了内心的厌恶情绪。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