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贫贱者的高贵(2/2)

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寅的故事,反映着普通市民对他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唐寅具有鲜明的平等意识。

    唐寅的另一首绝句,题目很长,等于是一个小序:《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八首诗大多是说因字画的销路不佳,又加连日风雨,生计发生困难,只好苦中作乐。其中第五首特别有气派: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衡;立锥莫笑贫无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乡试的第一名俗称“解元”,唐寅所参加的应天府乡试在南京举行,所以首句自称“领解皇都第一名”。这以后因会试舞弊案的牵连被罢黜,回到旧茅屋中过着“猖披”即放狂的生活。他没有什么私产,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但他有一支画笔,“万里江山笔下生”,他仍是富有的。这一句的涵意,绝不仅仅是说自己能够画出无限广阔的江山。从“万里江山”这个词,很容易使人想起《诗经》中那几句被人们反复引用的话:“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拥有整个国家和所有的臣民,无疑是最富有的了;但唐寅却偏要说:我也拥有一个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

    本来,要求尊重个人自由的思想,傲视富贵的态度,很早就有了。但仔细审辨,情况并不一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但这种个性解放,主要是发生在贵族阶级的范围内。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同他引以自豪的家族血统有密切关系(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李白是很骄傲的,但他并没有多少根据,就常常与李姓皇家攀扯同宗,同样可以看到等级意识的影响。像唐寅那样,毫无凭依,既把自己等同于乞丐,又把自己等同于宰相甚至皇帝,是明代市民社会中才有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个人主义”观念的产物。这种新的观念给古老的诗歌灌注了生气。读唐寅的这两首诗,可以感受到:所谓贫贱者,依然有着高扬的人格;又可以意识到:任何个体生命,只要不屈从于他人,都是可珍贵,可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