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定慧初修 > 《定慧初修》 第五章 第05讲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定慧初修》 第五章 第05讲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1/2)

    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

    唯在随息的过程中。身心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外呼吸(鼻)逐渐的微细,内呼吸(腹都)开始发生作用,一般称为丹田呼吸,最后,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谓的胎息。

    此时将可以感受到气脉(包括任督等脉)流通的感受,由此而产生很多修气息的法门。因此可说大多修阿那般那(出入息)祛者.都为风大(气息)所困,感觉外呼吸几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时身体上的感受很舒适,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对一样,不想起坐。但这~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蕴、受蕴”之中。一 如进而到达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没有呼吸,也尢杂念,已经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须知到

    此仍然困受在“色蕴”范畴。如何由止进入到定慧,则是进一步应该认识韵问题。

    一,由止到定,定发神通,得定起观的认识

    到了止,没有妄想杂念,则息灭念无,可能通达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层次.。此时也许岔出许多神通异能,譬如入水不为水溺,在火不为火烧等事。但这些都因心不动念,直到心风偶然合一所发生的本能。

    如在相似定中,感受到与太空融成一体,或者看到光明与其他异相,觉得很舒畅。但这一切包括相似神通在内的境界,也都是虚幻妄想所起,统属意识(独影境)及身识的变相。

    《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谓法,包括一切思惟事物的理念。法尘,就是所恩惟事或理的影像。影事,即如水中月,镜中之相,这是指修定的人,如果自己以为处在空灵的定中,但事实上,此定仍是潜意识所造成的,犹如误认水中月为真月,镜中之花影为真实,毕竟不能明心见性。

    因此如修到止的层次,若只内守幽闲,满足于定中所显发的神通,仍属于外道境界,决非究竟。必须_继续修观,才能通达慧海。

    一般说来,显教修观的方法很多,但以天台宗羞止三观为最普遍。而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

    观法相同,但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兹分别叙述于下:

    二、天台宗三观的理论与实践

    天台宗所谓的观,就是寻、伺、观察、参究、思惟与觉观等意思。由止起观的目的,为通达**(般若),并进而回转清净本性,证成菩提。

    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着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与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所述及修止修观的方法,理趣大同小异。天台宗三观,即所谓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程序,始于假观,经由空观,到达中观,最后完成智慧解脱。或由空观而缘起假观,归到中观而得般若法身。

    1、假观

    所谓假观。即是思惟目前所达的止境,仍是一念所显,此念是假,当然这一止境也是不实。至于由止定中所显现的一切境界,也必然是假;包括悬空坐着、发光、动地等神通与觉受。因此不以现境为满足,不贪着此境,做到无所着处.即转入空观。

    2、空观

    到了“空”境,则似无所着处,身心皆忘。所谓空观,即是观此“空”境,是否为无想定?若是无想定,则此定为意识所产生的l断绝妄想。若不是无想定,则继续参究,是无心定还是有心定?但须知无心定,

    还不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本来面目”。因为只是不是思善,不思恶,还是属于无想定,甚之完全入于无记的境界。

    若着于空,不将空也舍掉,即此着于空的便是有,属于小乘法门。故应知道,此空也是假的,也是唯心所造,所以空也不应着。

    3、中观

    所谓中观,并非思想个“中”,如着一中的观念,即便落入边见,已不是中。.中是不着有,亦不着空;世法不住,出世法也不住,即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实际理地。

    证成空、假、中三观之后,亦有再修慧观之说,所谓慧观,就是证成中道义后之正思惟。因为智慧是由正思惟而来。所谓思惟,即是五遍行中的思。亦即谓之知,或谓之觉。明儒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之说,是脱胎于天台止观而别成蹊径。但须知大小乘所有三藏经典,也都由此一正知正见的自证分而到达证成圣果。

    三、密宗观想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