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81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

《宗镜录略讲》 第81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2/2)

迷己眼。未识玄旨,徒劳念静。

    覆就是障碍盖住了,我们喜欢打坐做功夫的朋友请注意,理始终不去参透,那么永远不会成功的,这就是覆理。如果你一向贪图只以为打坐就可以成功,越坐越久,盲修瞎练,没有用,功夫做得再好,“反迷己眼,未识玄旨”,形而上的道理,玄之又玄的道理,你透不过去。“徒劳念静”一天到晚光图个清净,那与道无关。

    天真一现百妖除

    何谓夺事?若天真顿朗,如日消冰。何须调心收摄伏捺。

    再者,他说假如智慧高的人,“天真顿朗”,言下顿悟,一句话就开悟了,这种人如古代的禅师们,像马祖的作略或德山棒、临济喝,一进门问佛法,给你一顿臭骂。“喝!”叫一声就开悟了。什么叫临济喝?就是骂你一下,你这就开悟了。为什么这些人能够言下顿悟呢?“天真顿朗”,那么一下本性就现前了。“如日消冰”,好像太阳一出来,大地就光明了,不须要一点一点地凑合打点,冰冻也就自然化掉了。因此又“何须调心”,每天坐在那里,这个念头慢慢去掉了,那个念头又按下去了,在那里“收摄伏捺”。今天,唉!念头不大好,昨天,坐起来不对,今天这里发麻,明天又那样,这些都是在那里调心,好像水上按空葫芦一样,这里按下去,那一边又冒起来。如果一天到晚打坐在那里只搞这个事,这个不叫打坐,这叫玩把戏,玩给自己看,然后告诉菩萨我在用功,如此而已。

    故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

    你如果说我有心在学一切三昧,修苦行,今天修般舟,明天又坐禅,或者学密作止观,有心去学的,那是动,不是禅。这是众生的妄念,在那里打妄想乱动。“心随境界流”,这心一直在境界上打转追逐。今天坐好一点,清净一下,明天又不清净了,然后后天又对了,大后天又错了。“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这怎么能叫做修定呢?

    是以不可执一执二,定是定非。但临时随用圆融得力,自谙深浅。

    这是彻底地讲定慧双修而悟道的话。不可以抓到一边,也不可以抓到两边,这要你自己理上去透了。也不要认为要这个法门才是佛法,那样做不是佛法,这叫“定是定非”,你错了。因此你不如觉得“无心于事,无事于心。”一切入世出世都一样,行云流水,过了就过了,这是“无心于事”,这句话,勉强做得到“无事于心”,万箭攻身之间,心中还是无事,这是大修法。这样“临时随用”,这才能够做到“圆融得力”。那么一天一天自己就会进步,自己知道自己的功夫到哪里,有没有进步,这叫“自谙深浅”。

    若也归宗顺旨,则理事双消,心境俱亡,定慧齐泯。

    然后若是讲达到究竟悟道成佛的境界,归到佛法的心宗里头,如楞伽、华严这些境界,“则理事双消”,无所谓理也无所谓功夫,无所谓智慧,也无所谓福德,都圆满了。这个时候“心境俱亡”,心念也空,处境也空,定也空,非定也空。也无所谓定,也无所谓慧,也无所谓戒,因为他这个时候不须要戒,他本身就是戒,这是“定慧齐泯”。所以永嘉禅师对于这样的顿悟修法有几句名言告诉我们。

    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

    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真正所谓止就是寂定,虽然在寂定的境界里头,却无所不照,样样皆知。换句话说,你真得了止,头脑六根就比普通一般人更灵敏。虽然是寂,却像摄影机一样,到处照到现象,而它永远本身是空寂的,“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那观呢?也像我们摄影机一样,虽然是照,照见了,可是那个玻璃镜面,本来他自己是空的,它把影像照进去,但它自己什么事也没有。此心“无事于心”,这就是毗婆舍那观的道理。

    “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如果到了定慧等持那个境界,则“非照而非寂”,既不是有个照的作用,也没有一个空的作用。

    “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因为它能照见一切法,而此心念念本空,所以照见世间法一切事物上,当下便是真如之道,这是“说俗而即真”。

    “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因为它心境本来是空,却又能够办一切事,这是在出世的真谛当下,或者说现出家相时,便同时已入世俗境界了,走菩萨入世的路子。

    “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但是真正到了最后,佛法也不是空寂,也不是观照一切,而是不可说不可说。因此维摩居士杜口,把嘴巴闭起来。就在毗耶这个地方,他故意生起病来,佛就派一班大弟子代表佛去问候他,所有大弟子谁者不敢去,因为都碰过他的钉子,挨过他的骂。最后佛说谁去呢?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说:好吧!我去。佛说好,你带领这些弟子去探维摩居士的病。每个弟子都挨过他的骂,然后文殊菩萨来辩论,最后两个人不说话了。这叫“杜口于毗耶”。

    在对话进行间,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叫不可思议?维摩居士嘴巴一闭不说话。到达这个境界没有道理可讲,哪像我们在这里讲那么多。真到了最高处,“言语道断”,文字言语不能表达;“心行处灭”,心念如如不动,没有心迹。佛教里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在家居士维摩杜口于毗耶,一个是教主释迦牟尼佛掩室于摩羯。释迦牟尼佛到了中年说法,三十多年以后也厌倦得很吧?这是有名的“释迦掩室于摩羯,维摩杜口于毗耶”,两个典故可成一付对联。

    学佛难得是平凡

    所以《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这里非常重要,这是佛在《圆觉经》里所讲的。“有作思惟”,我们有心去做功夫修道,有一个境界,是“从有心起”,换句话说,从妄念来。“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实际上这个妄想哪里来?都是六尘,外界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比方现在年轻人,因为密宗流行了,最喜欢讲气脉,经常说:“老师啊!这是不是任督二脉通了?”我说:“通了!早通了。”我以前小的时候,很少有人问到这些问题。现在知识开通,什么道家、密宗,动不动气脉通。一旦说到气脉,通通落在那个感觉的状态。感觉是色受,是受阴境界。再不然,“哦!我最近打坐放光了,眼睛看见了一片光明”。也在那里打坐玩光芒。何必呢?去看电影多好,看闭路电视也可以。这都是六尘缘气,因为你念头在动,身上的气机还在流动,一摩擦就生电,所以有光。

    《圆觉经》这一句话给我们讲得最透彻了。这些境界都是心起动了念,都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同明心见性毫不相干。你如果把这些气脉功夫抓住当成道,那“已如空华”,本来妄想就像空中的花朵,抓住空的花朵当究竟在玩。“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用这种妄想来推测成佛的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在虚幻的花上生出来一个果。哪生得出来啊!“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样你本来目的在除妄想,结果实际上是在增加一个更大妄想。所以经常有同学来告诉我说:“有个学佛的要来见老师。”我说:“你是不是看到一脸佛气,满口佛话!”那就是展转妄想中人,我有什么办法?佛都没有办法。要把这个佛气拿掉,最平凡的就是大圣人。你看《金刚经》中佛多平凡。佛要吃饭,就去托钵。化缘回来,把饭吃完了,佛还自己把体盂洗得干干净净,还要自己洗脚,因为是光着脚走路。然后把自己那个座位铺好,开始打坐了。佛,你翻开戒律,翻开经典研究,他讲经大概都是下午三点多钟以后。到五、六点天黑了,再入定。他过午不食,吃完中饭后碗收好,洗了脚,然后铺了座位,打坐入定去了。精神休息够了,让弟子们上课**。你看佛真是大圣人,但还是照样要洗脚、吃饭、洗碗,所以最伟大的圣人,就是最平凡;有所奇特者,那就变妖怪了。因此这里告诉你,如果“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我们青年同学学佛,对于这些话要特别注意。真正的佛法要非常平凡,把人做好了,自然成佛,不要做成特殊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