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宗镜录略讲 > 《宗镜录略讲》 第19章 天意但随凡心转

《宗镜录略讲》 第19章 天意但随凡心转(1/2)

    是以未知心佛之宝,甘处尘劳。才闻性觉之宗,便登圣地。

    一般人不知心即是佛,自性本心就是佛,自他不二。“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是相对的,只在一念之间。三千大千世界,自己与他方国土都是一体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不隔于毫端。不知这个宝贝,而甘处尘劳,愿意在黑尘中劳碌终生。假定有人一念回过来,晓得自性就是佛,当下证到了,立刻由凡夫变成圣人。

    如《贤劫定意经》云:喜王菩萨宴坐七日。过七日已,诣佛启请:‘行何三昧能悉通达八万四千诸度法门?’

    喜王菩萨,真正证了禅定功夫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满,无比快乐。慈悲喜舍,是菩萨面孔上的招牌。假如一副讨债面孔的样子,一定与道毫不相干。什么叫宴坐?不依身(三脉七轮还是在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即连空的境界也空掉),是名宴坐,亦称不依不住三昧。反过来说,依住说是三昧,就看你有没有裁法的正觉之智,空的也对,有也不错,看你能不能。喜王问佛:修行哪一种方法,能够了解八万四千一切方法来度人超出尘劳痛苦?

    佛告喜王: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菩萨行时,便能通达诸度法门。诸度法门者,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德各修六度为因。

    这里说,任何法门当中,有三百五十功德,成就至善的善果叫功德。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心理行为,平日做人做事的每一行为都要具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学佛的人比普通人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帮助一个人,甚至骂一个人,出发点包涵了六度功德才可以。即心理行为随时随地,乃至梦中丧失了这个心行,已经违反学佛的基础了。这有多么严重,千万注意,不是打坐几天几夜就是宴坐。

    心理行为没有转变,是靠不住的。现在佛告诉我们了,每件所作所为,心理所起的,要具备六度之因;因还不是果,这个因发生善行,变成果了,才是一件功德。大家努力。

    一念天地悬隔

    释曰:诸法本者,即众生心。若随善心,成六度门;若随恶心,作三涂道。当乐土而为苦境,皆是心成;处地狱而变天堂,悉由心转。

    什么是一切法之本?就是众生心,包括我们现在的心理行为,做人的思想心念。假使我们每个念头动的都是善心,当时就可能成就六度法门。假如我们念念习惯动恶心,马上堕落三恶道。人家对不起我们,就非杀了他不可,本身已经堕入地狱道心行中去了。

    本来人生无所谓乐苦,皆由心变。本来在幸福中,因自己观念的问题而成痛苦的环境,这是自己心理造成的。假使一个人在地狱中,心理一转变,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也是唯心所造。这里极力说明唯心的作用有这样大。

    或即刹那成佛,或即永劫沈沦,只在最初一念之力。故云‘法无定相,但随人心。如天意树,随天意转。’

    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使你如此,是自己形成这一股力量、业力。

    佛法讲心的行法没有固定,一念之间可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把幸福变成苦境,都在自己,一切唯心。据说色界天也有树,但可随天人的意而变,其实,人心就是天意树的根本。

    可谓变通立验,因果现前。不动丝毫,遍穷法界。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有斯奇特,昧者不知。如见金为蛇,误执宝成砾。

    每天要反省自己。每天所遭遇的,都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是绝对科学性,不二的法则。

    心的作用有这样大,遍穷法界。我们的智慧如井蛙观天那么有限。我们本体心性的伟大,比宇宙还要伟大,《楞严经》也再三提到这个道理。而我们没有智慧,把这个身体当成自己,是非常渺小,非常可怜的。更愚蠢的是,在那里打坐,只管到身体里头,小之又小,可怜到极点。

    故密严经偈云: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赖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

    心识正题来了,刚才讲到心之体的伟大。在哲学思想中,心物一元已经很不得了了,但在佛法看来,心物一元不过是百千万法中的一法而已,又算什么?心体的功能,神而通之,超过物理、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不知还要大多少。因为人类知识所不能到达,所以拿心物一元来比方,已经很伟大了。

    这个心如此伟大,因为难以分别,所以弥勒菩萨把它分成八个部分。最后一部分称阿赖耶识,其实是心根之根。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