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文化泛言 > 《中国文化泛言》 第38章 重印足本《憨山大师年谱疏证》前言

《中国文化泛言》 第38章 重印足本《憨山大师年谱疏证》前言(2/2)

堪忍”。凡大乘志士,身入世而心出世,密符六度万行之教,无一而非难行难忍之德。密勒日巴尊者以一身苦行而求道,先证自度而后度人,功德无量。憨山大师具大坚忍之力,即此世间而备历人情险巇,运大悲大勇大智之量,周旋于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之间,虽毁誉相乘并隆,而持心不动,如履冰棱,如踏剑刃,其险难苦行,未可因形迹之异,而轻掉不恭,视与独居苦行之修为为异德也。

    四曰:定慧之辨别。无论大小乘之教,与禅密各宗佛法,得大自在解脱之极则者,实为慧悟之道果,或顿或渐,言悟言迷,皆为道慧之权名,此乃佛法所谓不共之密也。至于定学,乃心止一境,精勤专注所生之境界,是乃内外各教,与异宗外道通途之共法,佛法亦依定境而证慧果,但取禅定为慧学之梯阶已耳。且定境中之觉受(三昧),有无量差别,然皆从心缘一境所引起,《憨山大师年谱》所记:在五台冰雪堆中,及居弟子家中,忽入于寂忘定境,经多日而觉,及在盘山顶上,与崂山海滨,证海印发光三昧之境,此皆因五阴自性,为用工逼切所发定境之力,并非为禅悟之极果。亦如密乘学者修得飞身绝迹,或相似神通之用,皆为四大五阴自性引起之功用,不可视为佛法之极则,其理趣一如也。后世学者习禅,昧于真知灼见,每因误解先贤工用过程妙境,往往以求得顽空寂默,或神通妙用,为禅之究竟者,对此不能不辨,庶免陷于枯禅与阴魔之窠臼。虽然,末世人心障浊,当勿轻视空寂之易得,苟能得达心空神足而为历阶,机缘纯熟,得良匠而加以锻练,较之未能入流者亦多殊胜矣。

    五曰:憨师之道缘。禅宗振盛于唐宋,衰落于元朝、明代三百年间,大抵皆宗承有本,一脉单传,仍如隋、唐以前之潜符密行。当憨师住世之时,禅门硕德如密云圆悟禅师等,法席隆盛于天童、育王等处,然皆偏于江南也。憨师初从教下入手,自后行脚苦参,亦唯往来于山东、山西一带,其后名动公卿,望重朝野,仍局于北方,未曾南行参学,晚年遭贬以后,方流于岭南而退居匡庐。憨师生平所学,皆从教下而自入于禅,与禅宗传统之宗门无涉,观其年谱或所撰文献中,与南方宗门名宿,极少往还,而明末禅宗传统记载中,亦不以憨师涉入,故憨师终生行履,与紫柏禅师,亦略异其趣。后学常举憨师而拟论禅宗,辄生误解,于此不得不加辨别,然于憨山大师之证悟高风,毫无贬抑,此又不能不知也。

    六曰:出世与入世。小乘佛法行径,以遁迹山林,专志涅盘,不循世道为尚。大乘以出世而入世,入世而出世为自利利他之业。若以行谊而论,中国历代高行沙门中,颇多榜样,如玄奘法师辞唐太宗畀以宰辅之邀,坚不还俗,诚为盛名高位沙门之第一楷模。然以出世之身,阴辅太宗治世之德,其功非浅。南宋大慧宗杲禅师,以出世之身,激扬士林忠君爱国之忱,不遗馀力,终遭秦桧之忌而受贬,堪为高蹈缁流之典范。明末憨山大师因牵涉立储而遭遇忌贬,而终不失于律仪,砥励道业于造次颠沛之中,较之先贤,并无逊色。至若南朝陆法和,统帅江南,介于亦僧亦俗之间。元代刘秉忠,屈志功名,保存国家民族命脉。明代姚广孝,甘遭世谤而羽翼成祖,化其滥杀狂心。此皆苦节存心,盖棺而不求世谅之金刚道慧,迥非凡夫俗眼可测其造诣之高深也。今并举之以供读《憨师年谱》者之助识,冀于文字言语之俗谛外,别得深心省悟之旨也。

    〔一九六七年清夏,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