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尘静思 > 宁为瓦碎,不为玉全

宁为瓦碎,不为玉全(2/2)

”如何发音欤耶?当你决心称呼名字时,恐怕张开嘴就再合不住。

    还有一种也属特别的,自从欧风东渐,中国人有起西洋人名字时,男曰张彼得,女曰王玛丽,但中国名字一向徘徊于两个单字和一个单字之间,“彼得”、“玛丽”还可应付。吾友“薛司提反”先生,五○年代末期,曾在台北通化街一带传教,现在不知道反到啥地方去啦;他的名字,就实在难以启齿。

    ——十九世纪的英国,好像颇为流行稀奇古怪的名字,有人叫“一个太多”,有人叫“没有被通缉的”,有人叫“他就是想干那件事的人”。即令二十世纪,美国除了一位“莎士比亚”外,还有人叫“空白、空白”,有人叫“经济恐慌”。更有一位叫“你猜”——当老板严肃地问他名字时,他回答“你猜”,恐怕非卷铺盖不可。

    三曰:不好的谐音谐意。这不是名字的本身有毛病,而是称呼起来有毛病。一位朋友为他的爱女起名“投珠”,偏偏他阁下姓倪,教习在课堂点名,遂成为“一头猪”矣。“仁义”是好名字证伪了。,但如果姓“吴”,听起来像“无仁义”,就不太光彩。报上,嘉义县有一位“李爱娥”女士和一位“金伟男”先生,叫直起来成了“你爱我”、“真为难”,闹着要改。做父母的为子女命名时,应多多思量,才是真正的爱。连姓带名,固应注意,但直接伤害互相称呼名字时,定有名字在谐意谐音上,造成的错觉——这错觉能使人哄堂。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散文,署名“丝仁”,既雅又美,可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中大吼他“死人”,恐怕四座皆惊。

    若干年前,叶庆炳先生曾在台北《联合报》上,提出名字的“五好律”,曰“好辨识”、“好光头”、“好听”、“好看”、“好写”。柏杨先生斗胆再加上一条,那就是,命名的时候,最好用两个字,别用一个字。

    单名在四世纪之前,最为盛行。曾有人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都是单名的,若曹操先生、刘备先生、关羽先生、张飞先生,无不如此,因之一口咬定那个时代,没有双名。其实不过是比较少罢啦,像诸葛亮先生的兵父黄承彦先生,便是双名的也。呜呼,单名最不好称呼,写信时,遇到单名的朋友,真能急出一身臭汗。从前有“别号”作为补救,所以你喊“飞”不便时,喊“翼德”就顺口啦,写“亮先生”别扭时,改写“孔明先生”就正式啦。

    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口流动量少,一个人七**十个名字,还可以消化。工商业社会慎到、田骈,乃至申不害、韩非均对道家思想有吸收和宣扬。,记一个名字已经记得头脑都要爆炸,再记七**十个“别号”之类,就无力招架,非精神崩溃不可。民法现定,每人只有一个名字的,可是如果取了一个单字的名字,就不得再多出一个别号。为了救苦救难,柏杨先生遇到单名的朋友,就毫不客气对他来一个霸王硬上弓,在“姓”和“名”之间,硬加上一个“君”字。像《中国时报》编辑老爷骆绅先生,每逢给他写信,我就称之为“君绅”。盖骆夫人娇滴滴叫他一声“绅”,固可**蚀骨,柏杨先生耳红脖粗地叫他一声“绅”,恐怕一块钱也借不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把名字整理得清清楚楚,互相称呼大业,才能通行无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