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无声胜有声(1/2)

    无声胜有声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虽然在女人的脚上、发上、嘴上、乳上,都被西洋文化击溃,一笔勾销,但在眼睛上,却仍保留着传统的一套。从盘古立天地,迄今二十世纪,都不稍衰。《诗经》上便兴致勃勃地赞曰:“美目情兮”。倩,那股劲儿之谓。当日耳曼民族正在罗马耍野蛮的时候,中国已被女人的美目“倩”得非写诗不可,自胜洋大人一筹。

    眼睛要大,乃美的第一要义,再漂亮的面庞,再使人心跳的三围,配上一对小眼睛,便输了一半。若干年前,美国一位飞行员在海上孤独地漂流了三个月后丧生,后来经人找到那尚未翻覆的橡皮艇,艇上有每天的日记,他唯一不忘的是他的“大眼睛”。他在最后几天写给他的“大眼睛”,告诉她:他爱她。呜呼,如果那位女孩子(该飞行员并未结婚,“大眼睛”乃其未婚妻。)生着一对眯缝眼,若老鼠然,恐怕事情有点两样。君不见父母之抚摸孩子乎?呢曰:“乖儿子多可爱,多有趣呀,小鼻子、小耳朵、小手、小脚,一双大眼睛!”假使脱口而喊成“一对小眼睛”,岂不十分扫兴。孩子有知,恐怕一定会提出强烈抗议,否则的话,那孩子虽不丑不远矣。

    东洋人和西洋人,基本上的差别,人类学者可举出很多,但柏杨先生则以为似乎主要的还在眼睛。西洋人的眼珠是黄的,目光好像显得有点涣散和有点不太传神。有很多西崽朋友除了把头发烫黄外,还努力把眼睛变黄。呜呼,黄种人而黄眼珠,恰恰是“青光瞎”,色素构造,各有各的一套,勉强不得也。唯有东方人还可告慰者,跟头发一样,黑眼珠也是显性——黄眼珠则为隐生,黑黄二眼珠的人结婚,生下的孩子依孟德尔定律,黑眼珠的要占三分之二,这样下去,不出千载,无下无黄眼珠矣。

    摄影上可看出东、西方人种不同之处:洋大人不管多丑,照出相片却美矣美伦;中国人则不然,很漂亮的女人,往往不上镜头。以若干当选的中国小姐为例,有些照片实在不敢恭维“诚”作为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以为诚是,如不指明她是谁,真是无人相信。而上镜头的,又往往长得没啥了不起,像有些电影明星,很多在银幕上明艳照人,对面一看,泰半失望,大呼“阿巴桑”焉。何哉,这个问题只有眼睛可以解答。

    不知道开天辟地时是怎么搞的,东方人的眼睛和双颊,平平如也,而且很多人微微凸,状若金鱼。三国时代张飞先生豹头环眼——环眼者,大而突出的眼也。这类眼睛,东方多的是,读者先生不妨抬头看看贵同事和贵同学,或者到街上看看行人,便如此这般。而突出也好,平平也好,即令再美,光学上的反射作用却不帮忙,使之硬不上相,照片往往比人逊色。西洋人眼睛天生地下凹——从骨骼上可了解,他的眼睛很深,眼珠不得不陷下去。而陷下去,又是光学的反射作用在作怪,拍出的照片,就漂亮得多,这真教黄脸皮的太太小姐气掉银牙。无怪东方人信佛祖不信上帝,恨其当初偏心,为啥不教眼眶也凹一点儿。

    东方人因为天生的眼睛和脸部平平如也,照起相来很难漂亮,于是乎有靠灯光或照片吃饭的女人,如电影明星或话剧明星,不得不另生枝节,在眼睛周围,大涂其黑墨。涂黑墨有其科学原理在焉,眼圈一黑,便显得眼眶深邃,在灯光下看起来,或是拍起照来,眼睛就比原来大得多矣。这是一种错觉,利用错觉去产生美感,可见科学不但能救国,亦能救丑。

    不过,一个女人如果连白天也涂上黑圈,不用打听,她非是“名女人”不可。天下最奇异的化妆莫过于此,有些半老徐娘生之论,认为人之生死如自然变迁,四时更替。其形神论为,在光天化日下涂着黑圈,心里便觉得不是味道,盖再好的化妆品都不如上帝的杰作,黑墨初涂上去,对镜细看,还不觉什么,可是过了半个小时,眼皮因不断眨上眨下之故,涂到上面的黑墨被眨得成了火车道上的铁轨,一条一条地纷纷横裂,实在大杀风景。一个男人如果和这种女人为妻为友,恐怕真要叫苦连天。当然,玩玩则是例外。这又涉及到“名女人”的问题矣。名女人之所以没有几个能找到理想归宿者在此,男人总是如此之“贱”,和你风骚则可,如果明媒正娶,向别人介绍曰“这是我的太太”,那又是另一回事。

    (柏杨先生按:事隔二十年,现在的窈窕淑女,闺秀名媛,也都涂上黑圈,前言隆重作废。)

    有一次,柏杨先生参加一个宴会,对面是一位香港归来的电影明星。柏杨先生早已声明过,为了自尊,向不看中国电影,故不知其为谁,便其睫毛却使我大吃一惊,它不但长,而且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