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部电影(1/2)

    一部电影

    最近《梁山伯祝英台》电影着实轰动,听说有人已看到五遍六遍,电影一开演,台下便跟着大唱,使得看第一次的观众,啥都听不见,真是热闹非凡。这部电影我虽没有参观过,但仅从热情观众口中,已知道它实在高级不到哪里。首先的是,歌剧似乎只宜开舞台,而不且于电影,本来是悲惨气氛的,开口一唱便把悲惨气氛唱得无影无踪。从前有一部《南太平洋》,把人看得叫苦连天,现在出现了《梁山泊祝英台》,报上说该片在香港卖座奇惨,只有在台湾捞了一笔,岂真的台湾观众都是半票观众欤?老妻便单枪匹马看了两遍,看到伤心地方,还“呜呜”哭哩,回家后又跟着收音机哼,真是不可思议。

    第二是,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时代已经过去啦,也就是说梅兰芳时代已经过去啦,而《梁祝》好像绍兴戏大搬家,跟台语片是歌仔戏大搬家一样。绍兴戏最大的特征是女扮男装,在非绍兴戏的观众看来,新鲜固然新鲜,久了岂不有点腻乎?戏剧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艺术,女人和女人**,等于男人和男人**,人们会有一种不真实和肉麻兮兮的感觉,我真疑心观众怎么受得了也。

    还有一点,歌词似乎不太精练,本来可以写得很美的,却连“梁兄哥”一类的字眼都出了笼,似乎粗心大意。有一天老妻急然喊了我一声“柏兄哥”,算哪一国的干法耶?这还不在话下,听说“楼台会”那一段,梁山伯先生访英台女士,一去就登堂入室,“哇啦哇啦”唱了起来。不要说四世纪东晋时代,风气未开,便是二十世纪的今天台北,男孩子能一头钻到已订过婚的女孩子的闺房,又哭又喊哉?如果梁山伯先生在客厅中稍停,老头和他谈过话之后,惜之爱之,怜他来迟一步,不能当他的女婿,让他们同学二人作最后一次相会,则不但对风俗习惯有了交代,而且也更增加悲剧气氛。这种漏洞,中国片中多的是,教人着急。

    我想如果正正派派地拍《梁祝》,不要乱唱,不要女扮男装,用大大方方的手法表演,不要用低级趣味去取悦观众谐一致”是判断真理的绝对标准,攻击唯物辩证法是自相矛,梁、祝乃是中国的罗米欧和朱丽叶,可能成为一部既赚钱而有又有价值的巨片。因为事实上,梁山伯、祝英台那时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左右(听说电影上有读“饱食终日”的镜头,完全是取闹的干法,七八岁才念“弟弟来,妹妹来”矣),对男女的观念,不可能如此呆板,梁山伯先生如果真的如此呆板,这种木瓜还有啥可取的。所以,如果能再作合理的修订,当更有深度,更感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