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完美大学必修课 > (三)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

(三)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我是通过“明德”奖学金才深刻体会的。

    你已经知道,本书的两个作者都曾经是“状元”。考上“状元”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说实话,在进入北大之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事发生在我的身上——至少没有人来找我做什么增进智力的口服液的广告,没有什么传说中的“重奖”,而我也尽可能地回避了一切当地媒体的采访,准备到北大来忘记高考这件事情。

    然而冥冥中自有天意,在我正在想着尽快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生命中已经有另一番安排出现了北大的校园之中,而且这个安排给我的大学四年带来了日后才发现的深远的意义: 朋友圈子、责任感、额外的欢乐和忧愁。

    其实应该从1998年大一的时候说起,那个时候北大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大张旗鼓地在三角地把来自各省的“状元”或者得到奥赛金牌的孩子的大大的相片和简历公之于众,让所有的行人驻足观看。其实想一想,所谓的“状元”在北大的确没什么意义,能上北大的人谁不是“状元”?不是全省的,也可能是全市的;不是全市的,也可能是全县的。至少我觉得,来上北大更多的是实力与努力的结果,而“状元”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运气的成分。

    运气就运气吧,刚进北大没多久,我就知道所有的“状元”都得到了一笔奖学金,名字叫做“明德奖学金”,不但要发钱还要请所有的“状元”吃饭。居然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乐呵呵地就去了。到了现场一看,全北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状元和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和银牌的得主都到了,第一个感觉是,北大“状元”真多啊!本科四个年级的人加在一块,超过了200,站在大厅里感觉颇为滑稽。然而半个小时后,我的第二个感觉是,这里面聪明的人真多,随便聊聊天,我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一下子认识了许多有意思、说话信息量特大的人,特别是同桌有几个大四的师兄,听两句话就知道大学的生活没有虚度,每个人现在都有着光辉的前途。我不由暗自地想:谁说“状元”都是书呆子来着?是有看上去气质比较呆的人,可是聊几句你也会发现聪明劲仍然不住地从眼神和出乎意料的回答中流露出来。特别是事实上“状元”的确大部分都集中在几个专业里,当文科和理科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坐在一起,大家的共同语言超乎意料的多。

    也就在这次晚宴上我才了解到,是香港的陈国钜先生和一批关心、支持北大发展的香港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成立了“北大之友”的社团法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了北大许多项目的建设,而“明德”奖学金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陈先生也特意提出,他并不担心“明德”学生是否能保持学习上的领先位置,却害怕这些读书厉害的人在社交礼仪、为人处事方面的锻炼不够,因此他希望“明德”奖学金的获得者们能够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