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变革管理(1)(2/2)

   正如罗萨贝斯·莫斯·坎特所指出的,变革是“为了将来的需要分析过去并采取行动”的过程,它涉及从一个现在状态,通过一个过渡状态,到一个所要求的将来状态的运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人们意识到需要变革了,在对现有状态以及创造这一状态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人们会认识到当前情况的特性和需要采取行动的方向。然后可能会发现可行的行动方案,对它们作出评价,选择一个最佳行动方案。

    这时就需要决定怎样从一点出发运动到另一点。在过渡阶段,管理变革过程是整个变革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部分,正是在这时,变革可能带来的问题出现了,这些问题需要加以处理。这样的问题可能包括对改变的抵抗、稳定性差、压力大、不知所措、冲突和推动力丧失。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采取一些措施,预计人们对变革的反应和可能遇到的障碍。

    变革初期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在计划变革时人们会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从A到B将是一个完全逻辑和线性的过程,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佩带格鲁(Pettigrew)和威普(Whipp)所描述的,变化的完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积聚的过程、在变化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 变革管理的方法

    米切尔·比尔(Michael Beer)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为什么变革方案不能真正带来变化”,因为绝大多数方案是由一个变化理论指导着的,而这个理论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它认为态度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米切尔说:“根据这种模型,变化好像一次皈依,一旦人们‘找到了信仰’,行为的变化就必然接踵而至。”

    米切尔和其同事认为,这种理论实际上使变化过程倒退了。

    “实际上,人们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强烈地塑造着个人的行为。因此,改变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是将人们置于一个新的组织背景中去,这个新背景赋予人们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新的关系,于是会创造出这样一种情景,即在某种意义上,强迫人们有了新的态度和新的行为。”

    他们描述了达成有效变化的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的核心在于‘任务重组’——重组员工的角色、责任和关系,在小的组织单位层次上解决具体的企业问题,因为小组织单位的目标和任务可以被明确定义。以下这六个步聚有所重叠,其目的是建立起一个以责任、协调和竞争为内容的自我加强型循环。这六个步骤是:1.通过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动员起人们对变革的责任感。

    2.就如何通过组织和管理目标达成共识,比如就如何提高竞争力达成共识。

    3.形成对新认识的一致意见,培养实施新认识的能力,并且形成推动新认识发展的凝聚力。

    4.向所有部门传播新生事物的好处,而不是强制执行,让各部门自己去发现适应新组织的方法。

    5.通过正式的政策、系统和结构建立起新事物的正式地位。

    6.根据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策略执行情况并进行调整。米切尔及其同事给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变革管理的基础性方法,但是它应该和以下的一系列其他指导方针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