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考研日记 > 第32节:天上人间

第32节:天上人间(2/2)

的“偷窥欲”,还有那些在文字中熟悉的当代文人的名字对我更是一种诱惑。“24日中午去旷新年家,申正浩、张福民在。一会儿又去了李书磊、杜玲玲夫妇,孟繁华最后去……下午去系里,收到了周兵他们寄来的5000元,到周燕处补填项目申报表,温儒敏与我谈了半天,主要是中国教育报批判我编的《审视中学语文》一书的事情,让我成熟,不要有压力,说他替我顶着。温儒敏是个好人。买了一张Windows98光盘。”

    孔氏的忙碌从家书与日记中反映出来,自然很多时候都是和写文章有关:“孟繁华电话约稿,文化月刊李开南约稿,电视台约做节目。想起毛嘉的文章还没写,起来写了一篇《国民党是台湾祸根》。”

    具有原生态情境还原性质的文字,因其真实和较少做作而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那些真实的时间、地点、姓名和情节,甚至还有老钱家的电话号码(未落实其真伪,但似乎不假),很多东西可以看作是当事人**(笔者以为)的,却在书中被一一披露,不知是否经过对方许可。想必孔氏也不至于大智若愚到混沌地步,这从那些日期断档的家书(电子邮件)中可以看得出。

    比之孔氏上一本随笔《井底飞天》的粗糙,这些从“独立韩秋,汉江北去”中感受韩国文化的文字要从容雅致得多,可能是感受比较真切的缘故吧。我相信孔氏的韩国之行并没有多么有趣和丰富多彩,但能够将一种庸常的生活表述得有趣和令人向往,和《47楼207》一样,不仅显示了作者文字上的功力,更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于忙碌、烦扰中看到快乐和美好。

    孔氏《独立韩秋》中的绝大篇幅都是对于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反思和批判,虽说有限的个人感受可能导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片面理解,但该书也的确可以成为读者观察和理解韩国的参照文本,只要不是全部相信这就是真实的韩国。书中对于韩国民族和人民的批判,有些地方甚至显得过于偏激和犀利。其实,有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在文人、作家或媒体的文字中被误读的,比如中国之于美国、美国之于中国等等。而过错似乎也不是作者带来的,而是因为读者往往对此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

    书后所附陈远《寻找对话的可能》是歌颂孔氏文字的评论,论及孔氏一直在寻求对话可能性---“精英”和“大众”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取悦市场的一种写作策略,最多也只是无意中个人文风与大众文化的契合,似乎没有必要非去拔高意义:作者爱写,读者爱看,这就足够了。评论家们却非要从哲学角度、理论意义上去挖掘文本的深刻涵义,这似乎是当代文学评论界的一大特点。

    赛前,韩德之战的胜负成为球迷关注的焦点和悬念:占尽主场之利的韩国能否再创神话赢得比赛打入决赛?对于比赛结果的预测比起孔氏预计《独立韩秋》的发行量更难,前者受天地人因素影响而充满太多变数,后者则建立在对于时下最为风行的“知识+智性”写作模式的自信,何况还点缀了幽默和异国情调。有闲情的话,此书还是值得一看,穷书生如果觉得书价略显昂贵的话,大可等到北大周末书市中盗版上市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