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 第九章 杨小凯:“中国向何处去”(1)

第九章 杨小凯:“中国向何处去”(1)(2/2)

杨曦光是杨小凯早期的名字,他诞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取名“曦光”无疑蕴涵了一种期盼和希望。

    “文革”爆发时,杨小凯正在读高一,他就读的长沙一中**云集,很多学生处处表现出不同常人的优越感。与这些人不同,杨小凯做事不张扬,很少透露家世,平时衣着十分朴素,性格孤僻腼腆,骨子里却充满反叛精神,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文革”中,全家被列入“黑名单”,杨小凯也成为被歧视的对象,自然无法加入“红卫兵”这个在当时代表无上荣耀的组织。

    “文革”早期,群众可以自设组织,自由参加。为表示忠于**、为革命奋斗的决心,杨小凯加入学校反对红卫兵的造反派组织。在长沙一中,红卫兵都是“根正苗红”的好学生,而造反派则是杨小凯这样出身不好的学生,两派争论的焦点是“血统论”。

    时间流转,到了1967年,群众组织被取缔,各派冲突不断。杨小凯所在的组织卷入其中,他被抓进长沙市公安局看守所,关了两个多月。

    这次打击没有使杨小凯放弃参与运动,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政局的关注热情。在两个月的关押时间里,他慢慢把思路从运动本身转移到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上。

    获释后,杨小凯又加入了长沙一中组织的充满了左倾色彩的“夺军权战斗队”,并写出《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一系列大字报。

    1968年,“革命运动”的热情让许多人变得有些忘乎所以,对国家民族的憧憬让他们失去自我,希望通过这场和平时期的“革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但是,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不停冲击着他们的心灵,许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杨小凯也不例外。

    杨小凯的思路远远超越了年龄和社会局限。年初,杨小凯贴出自己写的《中国向何处去?》大字报。在这篇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格格不入的文章中,杨小凯凭借对马克思主义典籍的理解和对**狂热的崇拜,以一个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的姿态,提出了要施行民主的公社政体,并且直言不讳地对当时的很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评判,一时间引起巨大轰动。

    杨小凯这篇现在看来观点尚不成熟,带有过多激进色彩的大字报改写了他的命运,使他锒铛入狱。

    2.牢狱的磨炼

    杨小凯的文章很快引起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1968年1月24日,相关领导在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员接见会上,对杨小凯的文章提出了批判。康生还多次点名,称“一中的杨小凯”撰写《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文章是“反革命的战马悲鸣”。康生认为,这不是一个中学生所能完成的巨**谋,断言杨小凯背后有反革命黑手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