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称雄 > 第634章 定西伯

第634章 定西伯(1/2)

    大汉天子以赫赫武功取天下,曾经小小的武生如今却北面称尊,因此在大汉朝,武将们的地位便比前朝之时大大提升。

    无数武将封侯拜爵,引得无数的读书人弃笔从戎。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天下读书人太多了,数百万读书人,要经历无数场考试,可每三年却仅有几百个进士名额。而且就算金榜题名,仕途之路也不会轻松。

    但帝国肇建,正是武人立功之时。军中武人夺取功名之路要简单的多,只要有战事,就有机会立功,就不必按年迁转,不须一步步的慢慢往上挪。今天还只是个小兵,也许一战过后就成了个士官,或许再打一仗就成了一个军士长,再打两仗,可能就成了六七品的中阶武官。

    大汉百余万军队,其中武官无数,许多武官的晋阶都是非常迅速的,许多提督、总兵们,都年轻的不像话。

    看着这些年纪轻轻,却都高居一二品高位的年青武将们,许多读书人都毅然的转投军界。在明朝之时,这种现象是难以想象的。可在大汉,这却似乎成了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武官在大汉地位超然,虽然武官也受限,一旦成为武职,如果不脱下戎装转业,也许一辈子就只能在军中打转。

    而如果退役转业,按例是得降阶使用的。不过这也降低不了读书人的火热之心,尤其是那些年轻读书人的心。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去的,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压力极大的普通人家特别是贫苦人家的读书人来说。

    投身军界,这是当官的终南捷径,虽然他们身体条件也许差些,但他们是读书人,就算是去了军中,也还是一项极好的条件,凭此,能够迅速出头。

    当张煌言在青海定西堡大破漠西蒙古军。以一标部下,孤军做战,不但守住了昆仑东山口,抵挡住了一万蒙古骑兵的进攻。还在蒙古人撤退时,出奇不意的率部出堡,暗夜袭击,打了撤退的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

    张煌言虚张声势,制造迷障。让蒙古人误以为汉军大部来袭,结果蒙古人仓惶败退,被张煌言领兵一路追杀,大杀特杀。

    最终张煌言不但守住了昆仑东山口定西堡,还将那一万蒙古军斩杀千余,俘虏八千余,一万蒙古军最后逃走的不过数百人。

    被俘的蒙古骑兵关满了定西堡。

    当飞鸽带着张煌言的捷报飞到青海西宁时,西宁总兵震惊了。他没有马上上报,而是立即飞鸽传令距离定西堡最近的一个兵站的士兵前去查询。

    很快,捷报被确认。还送回了详细的战斗经过。

    杀敌一千余,俘虏八千余的大捷,张煌言所部战死居然不过三百余,战死的主要还是当地招募的牧民。汉军伤亡居然不过百!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青海总兵飞信陕甘总督、提督。

    新上任的陕甘总督洪承畴接信,确认过后,也立即向京师报捷。

    洪承畴的捷报奏到京师时,刘钧已经通过锦衣卫早就知道了这个捷报,甚至连宁西堡的详细战斗经过都知道的很清楚了。

    定西堡中有锦衣卫系统的密探,大汉百余万大军中营以上单位基本上都有锦衣卫的人,他们潜伏在军中。有可能是士兵也有可能是军士、军官,严密的监视着这支强大的军力。各级部队里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锦衣卫就能通过这张大风迅速得知,密奏天子。

    张煌言的身边。就有不止一位锦衣卫的人,甚至还有东厂的人。他们的密报,完全验证了张煌言的报告。

    枢密院总参作战科很快复盘了定西堡一战的详细战斗经过,刘钧看过之后,拍掌惊叹。张煌言一个年轻的中级军官,一个曾经的秀才。居然有如此胆气魄力,不但能把定西堡防的滴水不漏,还能主动出击,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击战。尤其他那故布疑兵虚张声势之计,充分的证明了张煌言不仅有勇气,他还相当有谋略。

    刘钧下诏,特旨超升张煌言为右将军师长,晋定西开国伯爵之位,赏银十万块!

    在皇帝的授意下,新闻出版总署和宣传司这两大帝国喉舌机构迅速运作了起来,一时间,京师各大报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定西大捷和张煌言的新闻头条。

    各种各样的赞谥之辞涛涛不绝。

    不但有关于定西堡的详细经过,有张煌言如何指挥有方,如何胆气过人。还有许多报纸从全方面开始挖掘张煌言这个人,比如他家乡在哪,祖上出过什么名人,他小时候有哪些地方显现出不同凡响,后来又如何的为大明的腐朽悲愤,又是如何的弃笔投戎,从一个秀才到皇帝麾下一小卒。

    再一步步的南征北征,慢慢成长为如今的一员不世骁将。

    这种全方面的爆光热炒宣传,让张煌言成为了继黄宗羲这位帝国第一位状元,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之后的又一帝国新星。

    一颗耀眼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张煌言,才二十一岁的金虎将军,开国伯爵。

    这个年纪,这个官职军衔爵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许多人都认为,如此秀才张煌言没有弃笔投戎,那么他现在可能还只是一个秀才。就算他鲤鱼跃龙门,也顶多就是个进士。还得经过四年时间,才能当一个八品小官呢。

    看看当今名满天下的大才子黄宗羲,复社领袖,新科状元,连中三元,可如今也不过是个七品而已,还是个在部学习的七品。

    黄宗羲要想做到正三品,起码还得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而如果想要封伯爵,就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这么一比,顿时无数的读书人不淡定了。

    这时有一份报纸出了一期专刊,这只是一家只有销量不到三千份的小报,他们这期专版,就是专门的统治了一下如今军界中那些位居军校以上的中高级军官的原来身份。

    结果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大汉军界如今中高级军官中,其中竟然有半数以上都是读过书的。其中这些读过书的人中,但只有小部份人中过秀才、童生、贡生等功名的。

    原来有许多人都是弃笔投戎参军的,真正父祖辈是武职的只占少数。

    许多人不但读过书,还曾下过场考过。有不少人还是童生。

    绝大多数的现在高级军官们,都读过点书,但又都没什么真正的功名,大多人连童生资格都没取得。

    连大汉天子,都也仅是一个武生而已。当今的枢密使傅山。也一样只是一个贡生,举人都不是。

    他们曾经在科考失意,可却在军界光芒耀天。

    许多读书人,特别是那些拼命读书,却始终还在最底层挣扎,连个童生秀才都考不到的学子们不由的想,也许自己只是选错了路,如果自己投入军中,也许就能和傅枢密、王提督他们一样,早就出人头地了。

    大汉帝国突然就爆发了一股投军热。其中还有许多都是名教子弟。不过想当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读书人自然有些优势,但并不就能轻易入选。

    刘钧对于自己一手带动起来的这股子投军和尚武的热潮,很是满意。朝廷当文武并济,而不是一味的靠打压武人。

    虽然刘钧也认为,为长治久安考虑,朝廷还应当是文人当政的朝廷,但武人却不能成为完全被排挤打压的群体。相反,朝廷还得加大军费投入。始终维持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常备军。

    朝廷可以选择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