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逆转1906 > 第526章 非洲日本

第526章 非洲日本(1/2)

    ps:这几天小孩生病,在医院输液,所以更新受影响。

    …………………………………………………………………………………………

    共和2779年(西元1938年)9月17日,日本人民共和国,摩杉州(莫桑比克),西京。

    “西京”是一座新兴城市,在葡萄牙统治时期,这里叫做“贝拉”(beira)。在另一个时空,它是莫桑比克共和国仅次于马普托的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和主要港口,也是索法拉(sofala)省的省会。

    当然,这都是另一个时空的事情了,在本位面它就叫“西京”,是属于日本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也是日本的陪都。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看,西京已经隐隐有取代东京,成为日本首都的迹象了。

    西京(贝拉)位于蓬圭河口北岸,摩杉海峡(莫桑比克海峡)西岸,现有人口320万。这个城市最初是由由葡萄牙人于1890年建立,并迅速成长为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的主要港口。这里不仅是莫桑比克同时也是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通往外界的主要门户。

    无论是日本的君主制旧政府还是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新政府,对于莫桑比克这块土地都非常的重视。在一战中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莫桑比克的统治权之后,他们就没把这里当殖民地,而是把这里当做本土来经营。日本在葡萄牙签订转让协议后,就直接把这里改名为“モザン”,写成汉字就是“摩杉”,该地的首府马普托被改名为“马込”(“込”读音同“迂”)。

    不过,马込的位置太偏,已经是莫桑比克的最南端了,与南非和斯威士兰接壤,几乎没有战略纵深,素来缺乏安全感的日本人当然不能把这里当成政治中心。因此,位置更中间的贝拉就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贝拉港是天然良港,腹地宽广,航道水深,可停靠二十万吨级的大型海轮,是非洲东海线重要的贸易港口。日本也是真的把这里当本土来建设,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日?革命之前,这里已经建成了钢铁、纺织、制糖、电器、制铝、水泥、造纸、烟草、肉类和鱼类加工等工业,并修建了矿石、糖等专用码头,输出铬、铜、棉花、烟叶、剑麻等物资。

    日本革命之后,更是把这里当做建设的重点。我们都知道,日本因为地震、台风和火山等灾难频发,再加上土地贫瘠,所以他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大陆情结,总是希望搬到大陆上去的说。在以前他们打的主意就是东亚大陆,也就是朝鲜和中国,结果在唐朝和明朝时都被抽回去了。一直到俺大清这个烂得底掉的时代,他们终于有了觊觎东亚大陆的机会。

    甲午之战俺大清被日本胖揍了,日本终于尝到了逆推老大的甜头,随后在日俄战争中,又退了沙俄,就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为自己就是东方的老大了。不过他们还没得意多久,历史就在这里转了个弯,文德嗣来了。

    之后嘛,就是历史的正常进程了,妄图抢东方皇冠的日本再一次在癸丑战争中被抽回了原型,而且这一次被文总抽得比之前唐明那两次还要惨。日本这次也被从“东方之王”的美梦里抽醒了,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老大依然是老大。虽然曾经衰了一会儿,但那也只是历史的特例,在正常情况下,东亚这边的这顶皇冠是绝对不容他国觊觎的。

    在癸丑战争之后,日本的有识之士不禁哀叹:“日本离天堂太远,离中国太近”。从此绝了往东亚大陆发展的念头,但是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都被欧美列强占完了,日本根本没有发展的地方。

    不过随后一战爆发,事情的转机出现了。在各种机缘巧合之后,日本得到了葡属东非这块宝地。这个时候,日本才反应过来,哎呀卧槽,地球上还有非洲这么大块地盘可抢啊。于是日本就把大部分精力都转到了这块足有八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多日本列岛的新地盘。再过了几年,急于平定印度的英国把赞比亚(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南罗得西亚),马拉维(尼亚萨兰?这三块地盘转给了日本。

    这下子日本真的是乐疯了。要知道,当时日本的本土面积现在不过才37。4万平方公里,而葡属东非(莫桑比克)、赞比亚(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南罗得西亚),马拉维(尼亚萨兰)这四处地方加起来就是205。8万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五个半日本列岛了。

    而且这里不但地盘大,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地震火山台风啥的,比起日本简直就可以忽略了。再说非洲这边土地肥沃和资源丰富的程度都是远超日本本土的。对于大陆情节了上千年的日本人来说,非洲这里才是真正的天赐之地啊。还有一点就是,这里距离各大流氓都比较远。好吧,非洲的缺点当然有,就是天气热了点,蚊子多了点,基础薄了点。

    旧日本帝制政府时代,虽然日本政府也在大力开发这里,但是如果权贵们小家子气惯了,哪怕拿到了这么多地盘,也是那种抠门的尿性,总觉得善财难舍,总想着好处占尽,连汤水都不愿分给下层平民,不要说类似《宅地法》的大块分地大块分田的法案,就连减免税收的政策都不肯放,这种搞法开发效率自然不高。日本下层平民又不是傻子,没好处的事情谁愿意干啊?

    再加上东非和本土距离遥远,从日本运往东非的建设物资耗时漫长,且运费不菲。从近一点儿的欧洲采购当然也可以,但是欧洲当时自己都打烂了,物资自己还不够呢,就算肯卖给日本,那价格也是杠杠的。那么利用欧亚铁路从中国卖呢?中国当然肯卖,但价格嘛,呵呵,你懂的。比欧洲的便宜一点儿,嗯,就是一点儿。这很正常,从国内运到中东不花钱吗?非亲非故的,凭啥要不卖高价?

    因此在1924年之前,日本在非洲的开发并不算很顺利。直到日本革命之后,他们的非洲领土的开发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快车道。一方面是日本的社会主义新政府推出了《宅地法》,每个成年人可以领取一公顷耕地,还有减免税收等等新政?,鼓励向东非移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加入了人革联,从中东一带购买物资时,就能拿到内部优惠价,这建设成本就大幅度下降了。

    最重要的是,中国也鼓励他们向非洲发展,以容纳1000万名中国移民为条件,给他们连续提供了总数十六亿华元的巨额建设贷款。当然这笔贷款的用途是定向性的,中国设有专门的监管委员会。也就是说,日本拿到这笔钱后只能用于非洲地区的开发,另外自己买自己的东西用也可以,但如果要用这笔钱进口东西的话,就只能够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和开发热带地区相关的机器和设备,还有诸如青蒿素之类用于防治热带病的药品,以及灭蚊灭虫的农药,以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培养什么的等等。

    这样的贷款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划算的。毕竟日本要用的所有东西,大部分都是从中国采购,而中国无非就是开动印刷厂,印刷了十六亿华元的钞票给他们。而日本用来偿还贷款的工业原料,也源源不断运输到中国,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由他们支付给国内企业的华元钞票,也一笔笔交到了生产这些设备物资的工厂和各大运输公司手中,然后又分流到各处原料供应商,以及普通农户和工人的手中。收入的增加让这些人购买力同样增加,这些钱又迅速流向大大小小的商场,再流等各种日用品、服装、电器乃至汽车飞机等生产企业……商品的流转就这样不停地进行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