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文科生的高三历史笔记 > 第三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三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2/2)

对此恨之入骨,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他们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交朋党,密谋篡权废掉宋仁宗,另立皇帝。于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宋仁宗虽然对密谋一事未必全信,但畏惧反对势力的强大,于是动摇改革的信心。到庆历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决心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终生未回到京城。其他改革人士如富弼、欧阳修等也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完全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试图通过改革官僚体制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军事、财政危机,但是受到保守派官僚的顽强抵制而迅速失败。二十多年后的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宋神宗赵顼任命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鉴于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王安石变法不敢触动宋朝庞大腐朽的官僚体制,只能从经济领域实施变法,以调节朝廷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王安石变法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变法的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广辟国家财源、减轻人民负担。王安石变法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有下列十项。

    1、确立中央预算计划,控制财政预算。王安石设立名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中央计划部门,自兼首长,统筹管理度支司、户部司、盐铁司。通过统筹计划,对行政管理进行合理的改进,严厉制止私人挪用或吞没公款,结果每年为国家节省开支百分之四十。

    2、颁布“均输法”,建立政府储蓄食粮制度。过去,各路、各州向中央政府每年缴纳以粮食为主的赋税,都有固定的数额:丰收之年,不许多缴;歉收之年,不能少缴——所有赋税全靠向贫苦的农民强迫搜刮。而且还要千里辗转,运输到首都开封,费用巨大。王安石颁布均输法,用货币代替实物纳税,以免去运输上的困难。由各行政区在首都设立专用仓库,丰收时大量购入,歉年时就可不必强迫搜刮农民。均输法的实施还防止商人哄抬价格、囤积居奇,加大了政府对于采购的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颁布“青苗法”,建立政府贷款制度。中国农民最苦的日子,大都发生在冬春之交的“青黄不接”时期。此时稻麦刚生出青苗,还没有变黄成熟,农民的存粮往往用尽,新粮又不能收获。农民家里的人口需要购粮,地里的青苗需要照料,最需要用钱。王安石要求政府春天给农民发放贷款,收取比地主贷款更低的利息。等到秋天粮食收获之后,再归还贷款。因为这项贷款是用农民田里的青苗作为信用抵押的,所以称“青苗法”。

    4、颁布“市易法”,建立平抑物价制度。政府设立平抑物价的机关“市易司”,由政府拨款作为本金,负责评价购买滞销货物平抑物价。当物价低廉时,由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再行售出以平抑物价。市易司还兼营银行业务,人民用金银绸缎或不动产作抵押,就可以获得贷款。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均衡,不至于出现巨大的价格波动从而影响经济和稳定。这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法,称为“市易法”。

    5、颁布“免役法”,建立公平劳役制度。王安石颁布“免役法”,规定全国每一个成年男子,都有为国家服役的义务。如果申请免除劳役,就必须缴纳一笔代役金,称“免役钱”,由政府代为雇人代为服役。免役法将以前实行的无偿征役改成了有偿征役,征役的钱则摊派到包括政府官员、地主豪绅在内的各家各户,各户再按照财产状况分成不同级别,出钱助役。这项措施使得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是以前不用服役的官家寺院等也得出钱助役,使得这些特权阶层的人对新法产生了严重抵触。

    6、颁布“方田均税法”,清查漏税耕地和整理田赋。地主官僚兼并贫苦农民的耕地时,往往故意采取私下交易的方式,不向政府申报以隐瞒土地的实际数量,不向国家缴纳赋税。王安石组织对全国的耕地加以清查,核实土地清册,结果清查出三百六十万亩隐瞒的土地。又颁布“方田均税法”,对全国耕地重新评估,依照肥沃贫瘠,分为五等,肥沃的耕地赋税多,贫瘠的耕地赋税等差减少。

    7、颁布“保甲法”,建立并加强人民基层组织,集合“管”、“教”、“养”、“卫”于一个称为“保”的单位。王安石颁布“保甲法”,规定十个家庭组织一个“保”,五十个家庭组织一个“大保”,五百个家庭组织一个“都保”。守望相助,随时纠察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家有两个青年时,选出一个充当“保丁”,利用农闲时,集中军事训练。

    8、废止“更戍法”,加强军事训练,淘汰老弱残兵。宋朝的禁军一部分集中在首都开封,另一部分集中边疆。原来的“更戍法”规定,禁军每三年轮流更换一次驻地,目的是使兵将互不相识,以免发生兵变。因此即使从来不打仗,军队也总是在路上跑,也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军队花费的经费竟占国家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而且军中老弱病残无数,出征作战不堪一击。王安石废止“更戍法”,强迫老弱退役,军队不再轮调,而是永久驻屯到重要地区和战略要地,委派专任的将领带兵,平时负责训练,战时带队出征,使上下互相了解,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

    9、更新军队武器,实现装备现代化。宋朝中期部队的**,表现在武器方面更为严重。军中的武器不仅数量不够,而且大都锈蚀腐烂。王安石设立“军器监”作为中央兵工厂,负责管理禁军武器装备,征求新式武器的图纸,设计制造新式的武器,淘汰落伍的武器。

    10、改进考试课目和学校课程。自从唐朝之后,科举考试的课目主要包括诗赋和经义两项。这种方法实行了四百年之久,通过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只是一些死读“五经”的学究,与国家所需要的行政人才毫不相干。王安石把诗赋和经义一律取消,改为考试安邦治国的议论文,以培养青年**思考的能力。学校中除了教授王安石所著的《三经新议》(三经:《诗经》、《书经》、《周礼》),还教授地理学、经济学、史学、法学、医学。

    王安石的变法有利于下层农民,却损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例如政府实施“青苗法”,用低利向贫民发放贷款,就阻止了地主通过发放高利贷兼并贫苦农民的土地。又如过去实行“差役法”时,地主官僚根本不需要为国服役,遇到征调民夫时全部由贫民承当。王安石实施“免役法”,让地主官僚与劳动平民一样劳动,不劳动就要向国家交钱,这更让他们怒不可遏。在变法的过程中,宋神宗无法跳出宋朝的立国传统,他只能把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贬出京城,贬到地方上担任地方官,却不能把这些保守派撤职贬为平民。问题在于:新法所有的改革都要完全靠地方政府执行。现在朝廷派了一大批痛恨新法的人到全国各地执行新法,新法自然会被扭曲、破坏得不成样子。公元1076年年,王安石终于被迫下台。到了1085年,宋神宗去世,旧党领袖司马光担任宰相。司马光将所有的新法新制度全部撤销,一切恢复原状。

    王安石变法虽然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地缓和宋朝严重的统治危机。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的。这一危机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的。变法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在封建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最终被废除、宋朝的吏治**无药无医。

    四、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的分析

    1、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原因

    每当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兴利除弊的改革比较容易成功。到了王朝的中后期,改革则常常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猛烈冲击陈章旧制,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政治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2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3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2、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2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

    4改革必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