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文科生的高三历史笔记 >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2/2)

术风格的影响。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由释伽牟尼创立,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到了唐朝初期,高僧玄奘在研究佛经过程中发现佛经译文错误很多,于是决心到佛教的诞生地天竺求取真经。公元627年,玄奘离开长安西行,渡过西域流沙和葱岭雪山,到印度寻求佛教经典。玄奘于取经历时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公元645年返回长安。玄奘取经回来后,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玄奘还把他取回的佛经翻译成汉文,在长安译出75部、1300多卷。由于这些佛经已在印度失传,他的译本成为研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他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继玄奘之后,义净和尚从海路到达天竺。他在唐高宗时代由广州出发,先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东南亚的爪哇等地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代义净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四、和波斯的交往

    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汉朝时,中国称伊朗为安息。公元前119年,张骞通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这是两国正式交往的开始。“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交通有了很大发展,而“丝绸之路”的西段大部分位于安息境内,促进了东西方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公元226年,安息被波斯所取代。波斯建国后,与东罗马帝国展开了持续数百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双方实力不相上下,战争打得两败俱伤,给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唐朝建国后不久,波斯遭到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大食人的进攻。公元651年大食灭波斯。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波斯王卑路斯向唐朝派遣使者请兵救援。当时唐朝还没有平定西突厥,当然无力出兵葱岭以西。公元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唐朝,请兵救援。唐朝此时已击破西突厥汗国,葱岭东西原属西突厥的各个小国的宗主权转归唐朝,唐朝设置羁縻州府来加以统治。于是在同一年(661),唐朝在卑路斯所在的疾陵城设波斯都督府,并于663年任命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674年,在大食的侵逼下,卑路斯无法在西域立足,于是逃入长安,最后客死中国。

    卑路斯去世后,唐朝于678年册立卑路斯留在长安的王子泥涅斯为波斯王。679年,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以“安抚大食使”的名义派兵送泥涅斯西行复国,实际是在西行途中平定西突厥余部的叛乱。当裴行俭率军在碎叶城擒获西突厥余部首领,平定叛乱以后,随即立碑纪功而还。泥涅斯率领部众留在波斯东部地区与大食作战二十余年,到708年又回到唐朝,被授予左威卫将军称号,不久以后病死于长安。

    唐朝在全国各地居住着很多波斯人,主要分为贵族和商人两大类。第一类人包括波斯的王族、部族首领和使者,因为波斯的被大食灭亡,这些人大多数都留在唐朝,个别人如波斯王卑路斯被优养起来,而其它人则入仕唐朝,为唐朝效力。波斯王子、首领、贵族以及使者,大多进入唐朝各级政府机关担任官职。第二类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他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输往波斯,再从波斯运销欧洲。

    五.和大食的往来

    大食,是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地区各王朝的统称。自公元七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阿拉伯地区各族人统称为大食。随着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波斯语的人民逐渐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中国对讲波斯语的所有穆斯林教徒也视为阿拉伯人,并将一些与之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也随之扩大。

    阿拉伯地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一时期,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曾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大食向唐朝派遣使者多达30余次。唐朝大食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也十分频繁。大食人有的在中国居住,有的在唐朝任官。大食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唐朝政府的尊重。在长安、广州都有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礼拜寺。

    唐朝与大食之间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发生了一场战争。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国,大食国的哈里发则派吉雅德·本·萨利赫率军东来支援。高仙芝轻敌冒进,结果在恒罗斯战役中失败。这次战役,大食**队掳走了大批唐军俘虏,其中就有许多具有纺织、金银、绘画、建筑、造纸等技术工匠,因此中国的多种工艺技术因而传入大食,再通过大食传到北非和欧洲。

    在这一批俘虏中,有一名旅行家杜环游历西域12年,足迹遍及阿拉伯地区,最远到达过北非的摩洛哥。杜环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国,将他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游记——《经行记》,记载阿拉伯地区和北非的风土人情,为中国和西亚、北非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可惜的是,这本书籍原本已经遗失,只有约1500字流传至今,摘录如下:

    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壮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系银带,佩银刀,断饮酒,禁音乐,人相争者不至殴击。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好非劫窃,细行慢言,安已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惟从宽,葬惟从俭。

    郛郭之内,里閈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刻石蜜(一作木)为庐舍,有似中国宝舆。每至节日,则献贵人琉璃器皿,输石瓶钵,盖不可算数。粳米白面,不异中华。其果有褊桃,又千年枣,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圆,味甚美,余菜亦与诸国同。葡萄大者如鸡子。香油资者有二:一名椰塞蔓,一名没师。香草贵者有二:一名查塞蓁,一名葜芦茇。绫绢、机抒、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织络者:河东人吕礼。

    又以橐驼驾车。其马,俗云西海滨龙与马交所产也,腹肚小,脚腕长,善者日走千里。其驼小而紧背,有孤峰,良者日驰千里。又有鸵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驼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又有荠树,实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其气候温,土地无冰雪,人多疟痢,一年之内,十中五死。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

    又云:米禄国在亚梅国西南七百余里,胡姓米者,兹主人也。其城方十五里,用铁为城门。城中有盐池,又有两所佛寺。其境东西百四十里,南北百八十里,村栅连接,树木交映,四面合匝,总是流沙。南有大河,流人其境,分渠数百,灌溉一川。其土沃浇,其人净洁。墙宇高厚,市廛平正。木既雕刻,上亦绘画。又有细软叠布,羔羊皮裘,估其上者,直银钱数百。果有红桃、白柰,遏白:黄李,瓜大者名寻支,十余人餐一颗辄足。越瓜长四尺以上,菜有蔓青、萝卜、长葱、颗葱、芸苔、胡芹、葛蓝,单达、茵香、英薤、瓠芦,尤多葡萄。又有黄牛、野马、水鸭、石鸡。其俗以五月为岁,每(一作首)岁以画缸相献,有打球节、秋千节。其大食东道使镇于此。从此至西海以来,大食、波斯参杂居止。其俗礼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以香油涂发。

    又云:苦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苦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足似牛蹄,好啖人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