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六章 书生(1/2)

    吴山山势起伏,绵亘数里,婉蜒曲折的直插杭州城中。登上吴山,杭城“参差十万人家”尽收眼底,雄浑钱江奔腾于南,风帆点点;明媚西湖辉映于西,画舫如织;东边曾是南宋都城的天街御道,朱门绮户,繁华罗绮;北面则是通往柳浪闻莺的河坊街,商铺店号,鳞次栉比。

    宋人陈允平的诗“登高一展眺,宫树郁嵯峨。楼阁春风满,东南王气多。青天行日月,大地布山河。柳色沙堤路,时闻响玉珂。”说的就是吴山。

    吴山脚下的一处酒楼里,汪贤和胡光墉坐在二楼的一处靠窗的位置,一边品尝着精致的菜食,一边欣赏着窗面的风景。

    “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汪贤看着窗外的景色,不自主的吟了一首诗。

    “好,好一个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汪贤话音刚落,就听得有人叫了一声好,转头看去,只见一个二十余岁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过来。

    他中等身材,戴一顶小帽,穿一件天青色缎面长袍,腰间系了条淡紫色腰带,腰带上坠着个温润色的龙形玉佩,脚下穿一双皂白色的靴子,国方脸,高鼻梁,卧蚕眉,一双明眸里闪着智慧的光,嘴角挂着盈盈的笑意,手持一把折扇,增添了几分儒雅之气。

    汪贤脸上一红,心里暗想着,乖乖,装逼装出大尾巴来了,李鬼遇到李逵了。眼见来人走近了,站起身行了一礼道,“小子也只是随口这么一说,倒让先生见笑了,若不嫌弃请过来一叙。”拉过旁边的一把椅子,招呼书生坐下。

    “小二,再上几盘好菜。”胡光墉到底是个人精,他算是看出来了,先不说自己这个结拜的义弟如何,就眼前的这个书生模样的人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对读书人一向敬重的很,眼见两人搭上了话,忙让店小二多上几盘菜,好让他们能边吃边聊。

    这书生也不客气,坐下来后,带着一口湖南口音的官话笑道“我本是一个腐儒,平日就喜欢吟诗作对。今日出来看看吴山的风景,听得小友出口成诗,心下欢喜,打扰之处还望见谅。”

    汪贤眼前一亮,湖南人?他心里窃喜,这个时代的湖南可是英杰辈出啊,他最为推崇的几个人物大部分不都是湖南的嘛。

    他很清楚,晚清时期正是处于大变革时代,人杰层出不穷,搞不好就会从天上掉下个名震后世的人来。那个谁,左宗棠现在不就是个有文化的农民嘛。

    “小子哪有出口成诗的本事,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我看先生倒是位出口成诗的大儒。”得马上堵住你的嘴,万一让我作诗那还不如杀了我。

    书生微笑不语,轻摇着手中的折扇,上下打量了汪贤一下,扭头看向窗外的风景,随口吟道“感花岩上桃花错,十二峰峦费揣摩。茶楼酒肆城隍庙,冷面寒铁周新坐。”

    “好诗。”胡光墉拍手叫好,汪贤稍微一愣,这诗好像是苏东坡的吧。对胡光墉使了几下眼色,见他没有反应,一张脸不由涨得通红。

    书生扭头看了胡光墉一眼,笑着问道,“好在哪里?”却把胡光墉问得吱吱呜呜地说不出话来。

    “先生就不要为难我这位哥哥了,他是粗人,要问他这柴米油盐,保证和你说的头头是道,这吟诗作对可不是他的专长。”汪贤适时地出来解围,让胡光墉颇为感激,他连忙附和道“对对对,我就是觉得好,至于哪里好,那是说不出的。”

    书生不以为意,轻摇着扇子转向了汪贤,笑着道“那你觉得如何?”

    “先生莫要取笑,我的先生不曾教过作诗吟对,只教我经世之学。”开玩笑,作诗我是不会的。要说谈论这天下大事,修家治国我还能胡侃一些,老子好歹也是两世为人了好吧。

    “哦,不知你的老师是哪一位?”书生眼前一亮,是什么样的先生不教弟子诗书论语,却教经世之学,这老师不简单啊。经世之学是湘学传统,作为湖湘子弟,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自是对同是学习经世之学的读书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话题。

    “小子的恩师便是徽中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