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这片火热的土地 > 五十三、生产自救 4

五十三、生产自救 4(2/2)

松懈,再加把劲儿,就要大功告成了。”

    大家果然都很受鼓舞,挥镐扬锹的动作明显的快了一些。

    林源也很受鼓舞,从昨天下午开始,他一直在为防汛抗洪忙活,虽然身体很累,可他心里很兴奋。这是实实在在的干事儿,而且是为老百姓干事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柴俊东在他旁边跟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跟他说着话。

    柴俊东心里不是很高兴,村民们在这儿挖水沟,他不想在这儿陪着。作为镇领导,指导村里制定并确定下排水方案就行了,具体组织由村里来实施,镇领导有什么必要在这儿陪着?

    可是,林源却非要在这儿陪着,他实在没办法。他想自己回去,可仔细考虑考虑,又觉得不合适。这次防汛工作,镇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包村制,涝洼村是他负责包的村,林源只是过来帮忙的,又是镇党委副书记,林源不走,他怎么能自己走呢?

    “纯是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柴俊东在心里冷哼着,“不愧是组织部出来的,善于做表面文章,怪不得这么受齐正杰的喜欢。”

    柴俊东一边看着村民们铲土,一边在心里恨恨地想着。

    林源可不知道柴俊东正在对他进行腹诽,他心里正充斥着一股激情,他要亲眼看着村民们把那条排水沟挖通,亲眼看到积水顺着水沟流到南面的那条主排水沟里。一方面,这是他第一次实实在在的、近身近心地为老百姓办事儿,他觉得心里既踏实,又兴奋;另一方面,这是毕有成亲**待给他的任务,不亲眼看到结果,他觉得不踏实,向毕有成汇报时,他会感到心虚。

    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月亮的光亮已经能够把人的身体在田野里投下清晰的影子,虽没有什么风,但气温却并不高,那数百亩的积水在月光下显得很静谧,就象一个漂亮的湖泊。

    “如果不是淹了老百姓的庄稼,这片水还真是不错呢。”林源不由在心里遐想着。

    天空中没有什么云彩,月亮很亮,称得上是月朗星稀。从水面上吹过来的风颇有几分凉爽,带着一丝秋意。旁边的玉米地里不时传来一阵虫鸣,和村民们挥镐扬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空旷而又静谧的原野里听起来很有一番情趣。

    林源本是一个文人,这种意境很容易让他在心里产生某种触动。空旷的原野,皎洁的月光,这种情景他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了。在他的记忆里,跟原野和月光象这样紧密接触最多的时候还是在上中学时。

    那时他们老家有种植西瓜的习惯,他们家每年夏天也要种一、两亩西瓜,那是他们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每年暑假,他几乎每天都要泡在瓜棚里,并不是他喜欢这样,而是他必须要这样。那个年代西瓜算是稀罕物,西瓜成熟的时候,必须有人24小时在瓜田里值守,否则就会有“嘴馋者”甚至是“窃贼”光顾。对于这一“工作”,家乡人有一个专用称谓,叫“看瓜”。鲁迅在《故乡》里说起他的儿时伙伴闰土时,闰土告诉他,在他们那儿,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他们那儿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们那儿没有獾猪,更没有“猹”,却有很多喜欢吃“白食”的嘴馋者。当然,那些“嘴馋者”多数并不是大人,乡里乡亲的,谁家的大人也不会随便到人家的田里摘别人的瓜吃。那些喜欢“不劳而获”的,大都是一些半大孩子,他们背着背篓转悠着割草,一旦发现谁家的瓜田里没有人看守,就会迅速闯入瓜田里去摘西瓜。而且,他们很不讲“职业道德”,不但摘,还会踩坏瓜秧甚至还没长成的小西瓜。这当然是他的父母所不能允许的——谁家也不会允许呀!要知道,他们家自己都轻易的舍不得吃一个西瓜的,一毛多钱一斤,一个西瓜能卖一块多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