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戆头戆脑的汲黯(2/2)

个戆头戆脑的傻瓜!”

    汲黯不同于张释之的,看来是性格。张释之刚直而不固执,汲黯为人,则略近偏激。他平常傲慢少礼,不能容人之过,别人有错,当面一定指出,不留半点面子,合得来的人则以友相待,合不来的就怒颜相向。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对谏诤有一种病态的爱好。他数次因直谏被派往外地任职,至于免官。后来武帝因楚地私铸铜钱太多,让他复职去当淮阳太守,汲黯不仅没有半点复出的喜悦,反而泣告曰:“我愿出入宫廷,拾遗补阙,才是平生之愿。”武帝不许,汲黯后死于淮阳。

    汲黯的刚直愤激,千古闻名,在包拯、海瑞这些民间极为推崇的清官身上,我们都可看见汲黯的影子。对汲黯近乎病态地忠于道德和理想,后人有所理会,但对汲黯满腔的痛苦,有共鸣的不多。其实,汲黯终其一生非常痛苦,痛苦于自己的主张不能得到旁人乃至主上的理解。他满腹焦虑,忧心忡忡地看着古代的鲠直风骨随风逝去,在朝的大臣只会奉承阿谀,难得犯颜直谏,自己一人,寂寞难当。在这个意义上,我想他十分羡慕张释之:早年的皇帝承认人道上有个天道,相信人有可能做错,所以汉武帝对直言不讳的张释之能虚心领受,痛改己过,成一段千古佳话;而汉武帝时期崇尚儒道,也就是要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汲黯的所作所为,自然显得格格不入、悖谬乖离。张释之与汲黯,大致相同的信仰行为却有大不相同的结局,真使人感叹历史的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