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1 部分阅读(1/2)

    道德经解读 目录

    道德经解读

    目录

    前言

    历史的窗口    始族时代    巫祠时代    商时代

    古汉语氏族    百家争鸣    关于古书道德经

    一  序篇

    1吾言    2绝学无忧

    二  生育篇

    3谷神    4孕育    5复命    6精与信    7孕妇之歌

    8生育之光    9赤子    母亲之歌    11生育之德

    三  抱一篇

    12圣人抱一    13得一着    14不出户    15天长地久

    四  巫祠篇

    16圣人无常心  17天之道  18圣人不积  19天下  20重为轻根

    21天下有始  22治大国

    五  太上篇

    23太上  24善建  25重积德  26以政治国  27习俗之朴

    28无名之朴  29天下神器  30方而不割  31善下  32民之饥

    33小国寡民  34走马以粪  35兵者  36道佐天下  37用兵有言

    38大国者

    六  道篇

    39道者  40同于  41勤而行  42深沉的渊  43生命周行  44反者弱者

    45柔弱  46柔弱于水  47天下希及  48用与利  49道可道  50道生一

    51道生之

    七  争鸣篇

    52宠辱若惊    53介然有知    54不尚贤    55善为道者    56五色

    57绝圣弃智    58大道废    59天地不仁    60上德不德    61为学

    八  杂篇

    62企者不立  63积大怨  64持之  65玄同  66三宝  67善为士者

    68善行  69上善若水  70出生入死  71其安易执  72勇于敢

    73知不知  74民不畏死  75民不畏威  76天门开阖  77为无为

    78将欲  79大成  80知人者智  81名与身

    道德经 前言

    道德经解读

    前言

    历史的窗口  始族时代  巫祠时代    商时代

    古汉语氏族  百家争鸣  关于古书道德经

    历史的窗口

    道德经是一部古书,讲的是关于社会的事情,用今天的话说,叫作社会学。道德经主要讲述春秋人的古代社会,不是春秋时代的社会,当然更不是今天的社会。就是说,道德经是春秋人的历史书。道德经讲述了许多春秋人还依稀记得,但是今天已经忘记的事情。读懂这部古书,道德经时代的窗口也就向我们敞开了。

    今天的社会学的书如哲学的书、历史学的书,政治学的书,经济学的书并不难懂,为什么二千年前的社会书在今天需要解读呢?

    单讲道德经的文字并不生僻,也是今天常用的汉字,常用的词语也与今天的词语相通,而且,我们对二千年前的春秋社会并不陌生。可见,难懂的原因在于对于道德经的“时代”知之甚少,在于我们还缺少必要的历史知识,我们还不能将书放到它的“历史环境”去读它。我们习惯于今天的思想认识,用想像的、并不准确的历史事实去“套”古书。如果我们将古书放回到它的历史环境去读它,就发现,读道德经就象在听“家常话”。

    道德经讲述了怎样的历史时代呢?

    始族时代

    中华社会走过了始族时代,巫祠时代,大商时代,周秦时代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连续的而不是隔断的。在世界民族中,唯有我们中华民族记录了连续的历史。因此说到道德经的时代就不能不从始族时代说起。

    中华社会,从出现村落算起,不少于八千年。社会的早期叫作始族时代。始族时代在距今六千年结束。在始族时代,村落普遍建立起来。在村落里,以母亲为中心,母亲是维系始族关系的纽带。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作母系制时期。在这个时期,始族人达到了怎样的社会高度呢?从考古的遗址能够知道:

    在太行山的漳河边出土了“祭祀坑”,公元前六千年的“磁山人”向坑里埋进几千斤的野生粟和野猪肉,用这样的方式向“祖先”祭祀。

    公元前四千年,半坡遗址,居住区周围挖了深,宽各5-6米的壕沟。半坡人的工具已经很复杂:陶器有普通陶器和彩陶两种,石器磨光,还有骨器,木器。半坡人能够磨制和钻孔。房屋分3个样式:中间是大房,大房四周是密集的“穴屋”,另有完全地上的房子。这样的布局在壕沟里不是一处,而是两处,这两处的中间有一条小壕沟隔开,各自**。村落的布局表达了怎样的社会关系?这是两个母系制的姊妹群。这两个姊妹群的男孩互相交换,以这样的方式来避免近亲婚姻。

    磁山遗址和半坡遗址记录了距今8千年到距今6千年的始族人,始族人还没有人工生产,全部的生存资料从“采集”得来。除了这些,我们还知道,从村落开始,有了语言的讲述。始族人能够熟练的使用语言讲述自己,讲述环境,讲述经历。始族人的讲述叫作始族史诗。

    古书道德经记录了始族时代。在书中,对于始族时代叫作太上。

    始族时代的重要思想叫作母亲崇拜和生育崇拜,我们在道德经书中读到了。母亲崇拜和生育崇拜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

    巫祠时代

    巫祠时代从公元前4千年开始,延续了1500年。在巫祠时代,发生了自然采集向人工生产的转变。从事人工生产的始族人叫作生产氏族。生产氏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但是在巫祠时代只有一个中心,就是巫祠。生产氏族发展起来,氏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形式。社会的中心从巫祠转移向氏族,在氏族就出现了两个首领:巫祠首领叫作圣人,氏族首领叫作王和侯。从圣人执政向王侯执政过渡,商时代开始了。在王侯执政以前的时代叫作巫祠时代。

    凡是书一定从某一个角度。这一点很重要。例如:

    著名的24史,在今天当作资料依据的所谓正史是站在皇帝政权的官方角度,主要讲述政权兴衰的事情。著名的红楼梦是站在贵族后代的角度对清时代家族的观察。著名的水浒传是元,明时期站在市民的角度讲述宋时代的社会斗争。本解读是站在今天人的角度对一部古书作探索。

    那么,道德经从怎样的角度呢?是从巫祠的角度。道德经是站在巫祠角度对社会的记录。或者说,道德经是关于巫祠历史的记录。

    巫祠是什么?巫祠这个事物已经从我们的记忆消失,我们可以作一个比方:在今天,社会的文化学术机构叫作科学院,大专院校,技术中心,等等。巫祠就是类似的机构,因为巫祠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巫祠时代。

    巫祠是今天的话。在巫祠时代,并不叫巫祠。那时候语言还没有统一,不同的方言,名称也不同。巫祠的名字有:山,丘,冢,亳,伊。

    巫祠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叫作崇拜和宣讲。因为崇拜和宣讲,始族史诗流传下来。因为崇拜和宣讲,巫祠文化产生出来。古书道德经的原本从巫祠时代产生和流传下来。

    商时代

    商时代的时间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公元前1500年商衰落,商时代结束。商时代以后的500年间有一个巫祠复兴时期。公元前1千年以后进入周春秋时代。

    巫祠文化经由商时代流传,汇合起来商文化。商文化很多保留在古书道德经中。公元前一千年,周代商,商时代结束。古书道德经成书于商时代,定本于周以后。我们读道德经,商时代的生活画面呈现在面前。

    古汉语氏族

    在始族时代是“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时期。有多少个氏族,就有多少种语言。在后来的演变中,氏族间形成了相互沟通的语言。氏族是以亲系的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单位,而语言则表现为一个地区的氏族间的沟通。因为有了相通的语言,这就为氏族的融合建立了基础的条件。中华民族走过了“古汉语氏族”的阶段。公元前4千年以后进入巫祠时代,古汉语氏族在巫祠时代成长。

    巫祠时代的古汉语分布在以卫河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黄淮平原的大片土地。大约公元前3千年以后,特别是商时代,古汉语向西普及到洛河和渭河。

    继巫祠时代以后,商时代开始了。商朝是古汉语的商氏族建立起来的,商的范围与今天所说的中原相当。商衰落以后,商文化汇合进周文化。黄淮平原是商时代保留下来的古汉语本土。这一点很重要。道德经在古汉语本土产生和流传,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

    说到渊源文化就不能不探索道思想和道哲学。道的哲学思想从生育崇拜发育出来。

    在商代,有贵族和依附氏族,叫做中国和方国。在“族”的内部,是“一家人”,不是严格的世袭继承。土地是自然的资源,哪个氏族使用了哪块土地,它就占有了哪块土地,直到它放弃了为止。前文说到的古汉语本土在商代是方国地区。

    周以后,“王”将占有的土地“赐”给子孙,于是,出现了“侯”国。这个过程叫做“封”和“建”。商和周两个氏族汇合,组成起来古汉语氏族的基础成分。

    商周以后,古汉语氏族完成了两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春秋文化。春秋文化实际上是对商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道德经保留了商文化的经典。第二件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变革了贵族的社会关系,完成了向皇帝时期的过渡。中华史的秦,汉时期走在了世界社会的前头。秦,汉时期的秦人和汉人就是古汉语氏族的血统后代。

    古汉语氏族是世界民族中的先进氏族,今天的中华民族由包括古汉语氏族在内的众多氏族汇合起来。这个汇合的过程,在南北朝时期,在宋、元时期特别明显。古汉语氏族形成的历史以及众多氏族汇合的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

    古汉语是大语言。古汉语氏族的融合在商以前的巫祠时代开始。古汉语氏族的“古文化”被古书道德经保留下来。我们中华民族在古汉语氏族的基础上汇合起来。古汉语氏族在几千年间对社会的认识“浓缩”在古书道德经中。古汉语形成不晚于于公元前3千年,道德经成书在公元前1千年以后,就是说,氏族思想经过了不少于2千年的发育和流传。古书道德经在2千年的流传中完成,这就像“水浒传”经过了元,明,清三代流传成书一样。读者是聪明的,几千年的社会思想浓缩在五千字里,这就是为什么古书道德经古奥,深邃,博大的原因。

    道德经记录了古中华的氏族社会。这就是道德经的“庐山真面目”。

    百家争鸣

    在春秋末和战国初,继春秋五霸之后,出现了全社会规模的大讨论,史书说,百家争鸣,就是指这件事。这一次大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建设中华社会问题。在讨论中形成了三大派:儒,墨,道。这三派的主张不同。儒主张“仁治”就是制定“礼”来规范旧贵族的行为,使得旧贵族做出表率,这样,社会的秩序就好了。墨主张吸收一部分新兴势力到旧贵族的政权里,这样社会就安定了。道主张对土地维护氏族所有,使“民”不为盗。道德经是道派的经典。这个时期,一方面,政权由旧贵族把持,在贵族内部分离出来新兴的家族势力,出现了复杂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显示出来优势,诸侯国之间走向统一的趋向也显示出来。这三派的“政见”没有被历史接受,历史沿着“商鞅道路”走进皇帝时代。从这个角度,道德经相当一部政治经济学。

    关于古书道德经

    古书道德经源自巫祠文化。巫祠主要是以“巫宣讲”的方式来传播信息,达到社会的沟通,这样就产生了“职业宣讲人”。职业宣讲盛行不衰,一直继续到出文字书。古书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字,就是从宣讲的“底本”流传和整理出来。

    商文化以崇拜的形式由巫流传下来,流传着一大批的祭祀歌,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修改,补充。祭祀歌几乎唱到了氏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文字还达不到记录能力,祭祀歌就一定传唱下去。古汉语的文字出现得实在早。商,周之际,文字从巫祠向社会普及,口头的传唱衰落下来。周春秋以后,爆发了一场思想革命,社会处在大变革的前夜。一切的传统思想,历史认识接受时代的检验。道德经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整理成书。

    从口头流传到文字的书,一定有整理文字的书作者,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叫李耳,楚国苦县人。苦县在今天的河南鹿邑。这个时间是整理成书时间。河南鹿邑,在黄淮平原。这是一条珍贵的信息。周代商,商文化衰落。黄淮平原是最后保留商文化的一块土地,道德经在这里整理成书。

    关于李耳的生卒时间都不知道,推算在公元前六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李耳是怎样的人?古记载不一定可信,他应该是一个说书人。象李耳这一类人,历史文化的制作者,道书的编者,论语的编者,诗经的编者,等等,都是默默无闻的穷苦人,他们的高大形象是后人树立起来的。

    在巫祠时代,有巫宣讲,巫由巫祠供养,周以后,巫祠的条件也不存在,出现了一批流浪艺人,说书人。李耳就是这样的人。李耳以宣讲为业,只有宣讲的实践,才能编写道书。李耳是个传说的人物,不一定真实,但是,一定有人做成书的工作,这个人是李耳,张耳还是王耳无关紧要。经过了流浪说书人阶段,道德经的宣讲进入学术界,转向哲学的探索,道思想创造出来。

    可是,李耳为什么又叫老子呢?子相当于今天的学术文集。春秋时,学术性的书叫做子。老是对书内容的概括,古远的意思。老子,就是远古的知识,远古的学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历史。老子书开始于商周之际,定本于秦汉之际,历时千年有余。汉时整理出“十三经”。所谓经,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教育的教材。道德经是教材之一。老子书经过了改造,增补到八十一章,改名道德经,后人就尊称书作者老子。

    道德经解读 序篇

    序篇    1吾言    2绝学无忧

    1  吾言

    原文

    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宗:章法。 君:条理,顺序。 夫:语气词。 惟:只有,因为。 不我知:不知我。 则:照着做,跟随。 圣人:这一章指道的宣讲人。  被褐怀玉:佩玉,衣服却很破旧。

    :我的道理很好懂,也容易做到,可是,世人不能理解,也不做。说话,做事道理很重要,人们不看重道理,所以也不看重我的道理。对于我的道理,知道的人少,做的人更少,这就应了被褐怀玉那句话了。

    解读

    古书道德经一共五千字,分做八十一章。这一章是原书的第七十章

    这一章的文字十分通俗,跟今天的家常话没什么两样,这是对口语的记录。但是古书的所谓文言文的书面语言十分难读,可知已经不是对口语的记录,远离了口语。前文说到古汉语,道德经的语言是典型的古汉语。

    道书的文章是供宣讲用的,每一章是一段宣讲的提纲。可是这一章显然不是供做宣讲。宣讲人不能向社会宣讲这样的话。这一章是宣讲人之间互相鼓励的话,或者是宣讲人在接受训练时,老师向学生的赠言。宣讲人就要走出去,去从事宣讲的职业,在分别以前,老师鼓励学生要勤奋宣讲,不要贪图享受。宣讲人从老师那里背会了一些段子,这一章的话也背下来。这些段子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待到有人成书收集宣讲段子的时候,这一章也收集进了书里。这样,我们在道书中便看到了这些话。

    这些话说在什么时间?这对于我们的解读很重要。道书因为保留了古词语,所以,从语言上可以知道这一章的时代。

    “宗”,“君”。这两个词语很古旧,周,春秋时的文章不再是这样的词义。可知,这至少是商代的古语方言。

    “夫惟”。这个词语只是在道德经书中见到,浓厚的方言口语,商方言。唐宋时代提倡古文方才流行,夫和唯分作两个词。

    “吾言”。吾言以圣人自称。圣人在商时代叫作巫,商以后是巫祠的首领和崇拜,越来越神圣。可知以圣人自称一定早于商,在商以前的巫祠时代。

    在这一章,“吾”和“我”同时出现,吾作定语,我作宾语。这样的语法格式在其它的古书中少见,可知源于商方言。春秋时只使用吾作主语,汉以后我字在口语中使用,直到今天。

    “被褐怀玉”。商代是青铜时代,玉的时代早于青铜时代。在商代的早期,古老的玉制品作为“古董”进入殉葬的坟墓,考古出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