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全集 > 第二章 整饬两江

第二章 整饬两江(1/2)

    一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在江宁城百废待兴的时候,曾国藩压下了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布政使衙门、江宁知府衙

    门等官衙的兴建,将经费用在两项建设上:一是满城,一是江南贡院。修复满城是为了讨得

    朝廷的欢喜,恢复江南贡院,则为的是笼络两江士子的心。

    满城建得慢点不要紧,贡院的兴建则一刻也不能缓。今年是甲子年,为例行的大比之

    年,其他各省都按规定期限,于八月中旬结束了秋闱,唯独安徽、江苏例外。安徽、江苏两

    省在康熙六年以前还是一个省,名曰江南省(它与江西省同属一个总督的管辖,所谓两江,

    即江南与江西的简称),省垣江宁。后来虽分成两省,但乡试并未分开。安徽省的士子,每

    到大比之年仍到江宁来参加乡试。自从咸丰二年底,太平天国将都城定在此以后,苏、皖两

    省的乡试便中断了。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想在安庆设立一个上江考棚,专考安徽士子,但因

    为皖北仍在太平军之手,遂未果。这样,十二年多时间里,安徽、江苏两省士子便眼睁睁地

    失去三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一到江宁重回朝廷之手,要求立即开科取士的呼声,便雷鸣般地

    灌进曾国藩的耳中。

    曾国藩本人的急迫心情并不亚于这些士子。在当年出师前夕昭告天下的檄文里,他竭力

    谴责的就是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以尽”的行为,号召所有

    读书识字者起来捍卫孔孟名教。这些年来,他的确也以“卫道”的口号争取了大部分读书人

    的拥护、支持,这正是他成为胜利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到了他为这些读书人酬谢的时

    候了。更何况作为恢复中断十二年之久的乡试最高主持人,历史将会以怎样令人炫目的语言

    予以记载啊!曾国藩每想到这些便激动万分。这个凭借着府试、乡试、会试才有今天地位的

    荷叶塘农家子弟,深深地理解贫寒士子盼望出头的苦心,也深深地以执掌文衡而感到无比的

    荣耀。他每隔几天便要亲临江南贡院工地,督促他们务必在十月底全部竣工,决不能耽误定

    于十一月初八日的甲子科乡试。前几天,江南贡院终于如期完工,曾国藩和所有苏皖官员们

    都觉得肩头上轻松了许多。

    近日里,来自江淮大地、苏南苏北的二万士子,络绎不绝地涌进江宁城,给正处在由废

    墟重建的千年古都带来一股新鲜的机趣。这些士子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不及弱冠的青

    年,有肥马轻裘、呼奴喝仆的富家子弟,也有独自一人挑着书箱、布衣旧衫的清贫寒士。他

    们走在街上,出入逆旅酒肆,一个个头上扎着长长的发辫,满嘴里子曰诗云,令金陵遗老们

    真有重睹汉官威仪之感!

    江南乡试,向为全国瞩目,不仅录取人数仅次于直隶而居第二,更因为殿试一甲人员之

    多,令各省羡慕。清代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取士,到咸丰二年壬子科后金陵落入太平天国为

    止,共九十一科,江南出状元五十名,榜眼三十二名,探花四十二名,居全国第一,远在其

    他各省之上。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又是金陵克复后的首科,主考官放的何人,士子们都在

    互相打听。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有极个别有亲戚在北京做大官的人心里有数,但他们都

    不讲。被猜到的正副主考官有好几十个,众人都拿不准,唯一拿得准的是:今科江南乡试的

    正主考官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学优长的翰苑老前辈。

    这一点果真被猜中了,临到考试的前十天,两江总督曾国藩才接到部文,得知正主考官

    放的是刘昆,副主考官放的是平步青。刘昆字玉昆,号韫斋,道光二十一年翰林。咸丰元年

    由翰林院编修调任湖南学政,咸丰四年迁内阁学士,不久迁工部右侍郎。咸丰十一年因过革

    职,两年后复职任鸿胪寺少卿,今年初升为太仆寺少卿。如今即以堂堂九卿的身分主持江南

    乡试,为参加是科乡试的士子们增色不少。平步青字景孙,今年三十二岁,时为翰苑编修,

    是个官运正好的俊逸才子。说是今天申正可抵金陵,申初,曾国藩便带着江苏巡抚李鸿章、

    学政宜振甫和安徽巡抚乔松年、学政朱兰以及江宁藩司万启琛等高级官员亲到下关接官厅迎

    候。

    湘军在裁撤过程中接到上谕:为着长远考虑,不必全部裁尽,可以保留三万左右的兵

    力。曾国藩正为此事而忧虑,这道上谕出乎意外,令他欣喜异常,立即决定长江水师暂不

    动,吉字大营保留十六个营八千人,霆军留下八个营四千人,其余张运兰的老湘营、萧启江

    的果字营、正字营,还有李续宜旧部全部裁撤,淮扬、宁国、太湖三个水师各留一千人,其

    余也统统回原籍。这段时期,下关码头日日夜夜人如潮,货如山,吉字营被裁撤的官勇们正

    携带从金陵城里抢劫的金银财宝、美女少奴,坐上西行船舶,怀着各式各样的想法,做着形

    形色色的美梦,由长江换船进洞庭湖,由洞庭湖进湘资沅澧,而后再换船进小河小港,或换

    骡马车担踏上大道小路,进入原本闭塞贫穷的山谷边壤。他们,以及后来从各个军营撤回的

    十几万湘勇,拿了这笔钱起屋买田,送子读书,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

    新风,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

    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该走的已走得差不多了,留下来的遵照曾国藩的命令,陆军全部撤到城外,长江水师的

    船只也一律停泊在大胜关以上等候处理。这样,江宁城里的战争气氛大大消除,老百姓心理

    上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眼前的下关码头显得平静,恰如曾国藩近来的心绪。

    这是他多年来少有的平静。湘军大规模地裁撤,使他获得了太后,皇上的嘉奖。恭亲王

    又复职了,他的靠山没有倒。

    洪天贵福并没有押去京师献俘,这无疑是朝廷给沈葆桢以冷淡,而给他们兄弟以脸面。

    曾国藩很感激,然而他更感激的还是朝廷对军费报销一事的宽容。

    当金陵刚刚收复,全体官勇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署过兵部侍郎的曾国藩,便已

    想到今后如何向兵部报销军费开支一事了。这是一件十分重大又十分棘手的事,尤其是在关

    于金陵财货下落的谤讟四起之时,他更为此事忧心忡忡。

    从咸丰三年募勇开始,曾国藩便对往来银钱一丝不苟,各项开支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衡

    州出师时,他专门建立了内外两个银钱所,所有收支银钱皆有明细帐目。他提出“不怕死,

    不爱钱”的口号来教育湘军官勇,自己又以身作则,从不私用一文军款。湘军建立之初的那

    几年,帐目清爽,军费开支的报销不难。到了后来,湘军人员大大扩充,先是胡林翼一支人

    马独立了,后来罗泽南和李续宾、李续宜兄弟也独树一帜,再接着老湘营、吉字营、贞字

    营、平江勇、水师内湖外江,又加上一个左宗棠的楚军,他们都各自独立,打仗还可以服从

    统一调配,至于银钱开支,曾国藩则无力控制,也不想控制了。这些独立出去的湘军,绝大

    部分的开支是一本糊涂帐。朝廷给的饷银极少,都靠他们自己募集,甚或掳掠。这些统帅

    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打完仗后,还有个向兵部汇报开支一事。待到部文下达后,曾国藩向

    他们传达命令时,他们仍不以为然,曾国藩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报吧无法向朝廷交

    代,报吧又会激起将领们的反感,弄得不好还怕发生意外。正在他急得焦头烂额时,一道上

    谕救了他:“所有同治三年六月以前各处办理军务未经报销之案,准将收支款目总数分年分

    起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免其造册报销。”真个是圣量宽宏!

    曾国藩想,所有这些,可能都是皇太后对裁撤湘军的回报。他为自己以稳重、抑让的态

    度顺利度过难关而庆幸。

    “少荃,今科江南乡试,你是主人,韫斋、景孙远道而来,你打算如何招待?”曾国藩

    微笑着对坐在身旁的李鸿章说。江南乡试照例由江苏、安徽两省巡抚轮流充当监临,甲子科

    的监临轮到了苏抚。

    “两主考的公馆,门生安排在旱西门外妙香庵。半个月前,已将庵内庵外粉刷一新,卧

    房、书房、客厅都换了全套洋式摆设,看过的人都说很好,想必两主考会满意。”李鸿章答

    道。

    这几年李鸿章一洗过去在家乡的晦气,处境顺利得很。淮军接连攻下苏州、常州、镇江

    几大名城,声名鹊起,几与湘军相埒。淮军统帅李鸿章知道,这中间的诀窍,全在于洋人的

    枪炮子弹。李鸿章充分利用上海富甲天下的有利条件,用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换来洋人的军

    火装备。当时令湘军、绿营将官们眼红的连发短枪,在淮军中甚为普遍,连哨长、哨官都

    有。他们将尺把长的乌黑发亮的英国造新式短枪,用宽宽的牛皮带吊在屁股上,神气活现地

    出没于市井酒楼之中,令百姓畏若天神。淮军军官们吃过酒饭,把嘴一抹,拔腿就走;看到

    好的货物,口一张,对卫兵说声“带上”,主人不但不敢问他们要钱,还得亲自送出门外,

    点头哈腰,谢谢赏光。待背影都看不见后,才吐一口痰,狠狠地骂一声:“强盗!土匪!”

    新近荣封伯爵的李鸿章十分懂得淮军对他的重要,在恩师起劲裁撤湘军的时候,他的淮

    军,除遣散老弱病残者外一概未动,并暗暗地吩咐各营营官,将湘军中那些已被裁撤而又凶

    悍能战的官勇搜罗过来。淮军的力量愈发强大了。志大才高的李鸿章仗着权位功勋,已不把

    当时的人物放在眼里,唯一对恩师曾国藩,仍存有三分恭敬、七分畏惧。

    “少荃啦,我看你近来要洋化了。妙香庵里的洋式摆设,景孙年少,或许追求时髦,韫

    斋是个老头子,不一定喜欢。”

    曾国藩依旧是笑笑的,习惯地用手缓缓地梳理着花白的长胡须,虽不太赞成李鸿章的这

    种安排,但口气并不是指责的意思。对这个亲手栽培的门生,他基本上是满意的。尤其是他

    已看清了湘军衰落、淮军当旺的形势,一方面对自己当年的决策深感欣慰,一方面又对这个

    气概不凡的门生寄托着七成厚望、三成倚重。

    “洋人最善巧思,造出的东西莫不尽惬人意,我想昆老一定会喜欢的。”李鸿章自信地

    说。

    “准备了什么好的特产款待吗?”曾国藩不想就这件事争论下去,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吴下好吃的东西多得很,门生特地从苏州带了几个名厨来,要他们变换花样,把吴下

    好菜让两位主考都尝尝,尤其要他们将吴下三道最负盛名的菜烧好。”李鸿章颇为自得地说。

    “最负盛名!是哪三道菜?”彭寿颐对吃最有兴趣。自从咸丰四年追随曾国藩以来,他

    从未在幕府吃过什么稀奇的菜。

    曾国藩生活俭朴,幕僚饮食与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差别,他自己天天都和大家一起吃饭,

    幕僚们虽有意见,也不好意思提了。记得那年王闿运远道到祁门来,厨房晚餐于照例的冷菜

    外加了一个肉末豆腐汤,曾国藩见了,摇头说:“何须如此奢侈!”从那以后,幕僚们连客

    人的光也沾不到了。这次能沾主考的光,吃上苏州名厨烹调的吴下名菜,真令他太兴奋了。

    “惠甫是阳湖人,他清楚,你问问他吧!”李鸿章有意卖关子。

    “李中丞,你这不是有意难我吗!我哪里知道你肚子里的名堂呀!”赵烈文搔了搔头,

    想了一会,说,“是不是菰菜、莼羹、鲈鱼脍呢?”

    “正是,正是!惠甫不愧是吴下才子。”李鸿章快活地笑起来了。

    “少荃,眼下正是西风肃杀之际,你端出这几道菜来,是想把我们这些人都赶回老家去

    吗?”

    曾国藩的话刚一出口,接官厅里便响起一片笑声,他自己却不笑,依旧缓缓梳理他的胡

    须。在坐的都是饱学之士,知道他说的典故。晋代吴郡张翰被齐王司马冏招为大司马东曹

    椽。张翰见政局混乱,为避祸,托辞秋风起,思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吴。从

    此,这三种食品便成为吴人引以自豪的名菜。

    “真是太美了!古人说松江鲈鱼金齑玉脍,看来以后可以沾主考大人的光,遍尝东南美

    味了。”彭寿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难耐的欲望。

    “少荃,听说松江鲈鱼以四鳃著名,真有这事吗?”曾国藩虽然一向喜欢吃鱼,但这几

    个月在金陵既忙又忧,还没有想起要品尝一下名扬海内的四鳃松江鲈鱼。

    “的确是四鳃。”李鸿章以行家的口气答道。他比老师会生活,既要事业,也要享受。

    “只是有两个鳃大点,有两个鳃小点。明日门生叫人送几尾到衙门去,恩师可亲眼验看。”

    “要得,明日多送几尾,叫衙门里的师爷都尝尝。”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难得有这

    样爽快的时候,“不过,李中丞,我倒是听说,松江鲈鱼要出美味,还得靠蜀中姜不可。你

    备了蜀姜吗?”赵烈文向李鸿章发难。

    “这个我就不懂了,不知厨子备了没有。倘若没有蜀姜,还请惠甫多多包涵,勿在两位

    主考面前点破哟!”李鸿章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

    “少荃,今科乡试士子年纪最大的是多少岁?”笑过之后,曾国藩问。

    “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九名士子中,年纪最大的是江苏如皋籍的鲁光羲,今年七十八岁

    了。”李鸿章答。

    众人一片赞叹声。

    “难得!如此高龄,尚能临场应试。”曾国藩想起自己才五十四岁,便眼花齿落,已近

    老态,不禁对这个老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三场完毕之后,我们都去看看他,以示鼓励。

    倘若真的中了,让他戴着大红花,在闹市中接受大家对他的恭贺,耀一耀几十年来寒窗

    苦读、老来遂志的光荣。”

    众人都点头称是。

    万启琛说:“七十八岁应乡试,诚难能可贵,但也还不是最老的。乾隆丙辰科,刘起振

    七十九中乡举,八十入翰苑。嘉庆丙辰科,王严八十六中乡举,未及次年会试便死了。这都

    是士林美谈。”

    赵烈文说:“你说的还不算老。乾隆己未科,广东番禺王健寒九十九岁尚应乡试,握笔

    为文,挥洒自如。翁方纲曾以诗记之。”

    大家都惊诧不已。

    “那末,最小的多大年纪呢?”曾国藩又问。

    “最小的十七岁。”李鸿章答。

    “哦。”曾国藩点点头,说,“据说朱文正公也是十七岁中的乡举,座师阿文勤公夸他

    年虽少,魄力大。”

    万启琛说:“诸位听清了吗?爵相方才用的是‘也是’两个字,这可是个吉兆,小家伙

    今科定然会中举。李中丞,你记得他的名字吗?”

    “他叫陆宇安。”李鸿章说,“因为是敝同邑,所以记得。”

    众人都说:“好,我们都记住了,放榜时注意看,想必这陆宇安今科必中无疑。”

    曾国藩高兴地说:“随便说说的,哪里就算得数!”

    曾国藩记起前几个月决定兴建贡院时,有个李老头子说要带着儿子、孙子、祖孙三代一

    起应试的事,遂问李鸿章:“有父子、祖孙一起来的吗?”

    “有。”李鸿章回答,“父子结伴而来的,有两百多家,祖孙三代来的,也有八家。刚

    才说的鲁光羲,就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的,孙子也有二十多岁了。

    “好!”曾国藩高兴地说:“这真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场面。

    少荃,你这个监临荣耀得很啦!”

    “这还不都是沾了恩师您的光!”李鸿章开怀大笑,大家也都跟着笑起来。

    正在大家兴致浓厚地闲谈时,一艘华丽的大官船从下游慢慢驶来,船上坐的正是甲子科

    江南乡试正主考官刘昆、副主考官平步青。

    “一路辛苦啦,昆老!”当刘昆刚走出舱门时,曾国藩便带着李鸿章一班人踏过跳板上

    了船,向他问候致意,站在刘昆背后的平步青也笑着接受众人对他的热烈欢迎。

    “中堂以爵相之尊亲来迎接,令老朽何以心安!”

    刘昆功名比曾国藩晚一届,年龄却比曾国藩大几岁,须发雪白透亮,精神很好。那年在

    湖南学政任上,为杀林明光一事,很与曾国藩闹了一阵子。现在曾国藩勋名盖天下,远在刘

    昆之上,且乡试监临是李鸿章,曾国藩完全可以不来迎接。他不记前嫌,降尊纡贵,这的确

    使在官场混了半辈子的刘昆感动。在过跳板的时候,刘昆一定要让曾国藩走在最前面。曾国

    藩高低不肯,说是皇上钦派的主考大人,理应走在前。推推让让一阵子后,刘昆终于拗不

    过,第一个上了跳板。

    曾国藩又要推平步青走第二。平步青虽少年气盛,毕竟不敢僭越,死命不肯。

    刘昆说:“爵相不要再难为他了。虽是皇上钦命,到底是晚辈,我就擅自作个主,让他

    走第三罢!”

    于是,刘昆第一,曾国藩第二,平步青第三、李鸿章第四、乔松年第五,余下的人便依

    次跟在乔松年的后面,走过跳板上了岸,进了张灯挂彩的接官厅。

    接官厅正中临时搭起了一座龙亭。曾国藩率领众人,对着龙亭中的牌位跪请圣安:“敬

    祝皇太后、皇上圣体安康,万岁万万岁!”

    刘昆在一旁恭敬回答:“皇太后、皇上圣体安康,诸位请起。”

    然后大家都依次上了早已备好的大轿。一行二十多座绿蓝呢轿,气势磅礴地将两位主考

    大人护送到旱西门外妙香庵。

    李鸿章的才能再次得到验证。全套洋式陈设,不仅使平步青喜得抓耳挠腮,就连老头子

    刘昆也很满意。下午,丰盛的接风筵席上,吴下名菜使得客人赞不绝口,尤其是菰菜、莼

    羹、四鳃松江鲈鱼脍,更是令满堂叫绝,连曾国藩也觉得味道不错。

    妙香庵大门外插起两块大木牌,每个牌上写着方方正正两个大字:“回避”。除东厢一

    扇耳门外,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两条左右交叉的封条,上面赫然盖着“钦命江南乡试正主考”

    紫花大印。刘昆、平步青在妙香庵里安静地休息了两天。

    第三天上午,妙香庵各门上的封条扯了,正主考官刘昆穿朝服乘亮轿、副主考官平步青

    乘普通蓝呢轿出庵,由旱西门进城来。

    亮轿亦名显舆,四周无围幛,里面安放大宝座,蒙上虎皮,左右踏足置木狮,轿竿裹彩

    绸,由八人抬着,前后吹吹打打,坐在轿中的人可以毫无遮拦地俯视围观的百姓,最是威风

    得很。这种亮轿平素不用,遇到大比之年,也只是正主考官一人乘坐,为的是突出其威仪。

    亮轿一直抬进位于城南府东大街的江宁府衙门。这里已由江宁知府出面,摆下了十五桌

    入帘上马宴。待刘昆、平步青望北跪叩谢过皇恩入席端坐后,同考官、监临、提调、监试等

    各执事官才一一入席。这种入帘上马宴虽是宴席,其实主要是一种仪式。酒菜并不丰盛,大

    家也只略为尝尝而止。席间每隔半个钟头献一道茶,唱一段折子戏。一连三道茶,三段折子

    戏,全演的科举功名的内容,诸如商辂三元及第、梁灏八十八岁点状元之类。

    第三段戏演毕,刘昆起身,众人跟着起身,走到门外上轿,径直前往贡院入闱。赴宴者

    刚出大门,久在门外围观的百姓便破门蜂拥而入,将宴席上的杯盘果蔬一抢而空,然后将桌

    子凳子一齐掀翻,再乐呵呵地扬长出门。衙门的差役并不干涉,都在一旁站着观看。前来抢

    食的人大半不是因为饥饿,这有个名目,叫做抢宴,为自己,或为亲朋在科举考试中抢个吉

    利。

    当刘昆带着百余名闱中官员进了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后,立即便有三千余名淮军开了进

    来。进入闱中的有两千人,叫做号军,负责近两万名应试士子的试卷发放、送饭送水、号房

    的开关打扫以及一切服务性事项。外面有一千余人,担负着警戒、巡逻等任务。从这一刻

    起,往日可以随意参观的贡院,立即变得戒备森严了。金陵全城无论士农工商,都在谈论着

    这件非同寻常的大事:中断十二年之久的江南乡试终于恢复了!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一清早便彤云密布,寒气逼人。

    昨夜刮了一个通宵的西北风,气温骤然下降,金陵城提前进入隆冬季节了,近两万名士

    子要在今天全部点名入闱。

    乡试定例在八月举行,以八月初九为第一场正场,十二日为第二场正场,十五日为第三

    场正场。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入场,后一日(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

    一二两场非到时不开,唯第三场提前于十五日下午放牌,有才思敏捷,或对功名不甚经意的

    人,这时便交卷出场,好在中秋佳节之夜赏月。每场寅正点名,日落终止。甲子科江南乡试

    因为推迟了整整三个月,已是冬季,天亮得晚,点名时刻也因此推迟一个时辰。卯正时刻,

    贡院外大坪里人山人海,士子们背着被包,提着考篮,照着先天发下的《贡院坐号便览》,

    按省府县分站在各道门口等候入场。

    江南贡院有东西两道辕门。东辕门牌坊上写着“明经取士”四个大字,西辕门牌坊上写

    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安徽籍士子分在东辕门,江苏籍士子分在西辕门。每个辕门左右

    又各有两道较小点的门。这样,一共有十道入闱的门。门虽多,但士子近两万,每道门口仍

    有近两千号人围在旁边。每点齐五十名以后,由差役执高脚牌在前引导,士子们跟着牌子鱼

    贯入闱。因为要一一点名验看,颇费时间,入闱速度很慢。

    开始还算安静。天气虽冷,士子们因早有准备,都还耐着性子等待。到了巳初时分,突

    然下起雨来,雨中还夹杂着雪粒。这下可把站在露天坪里的士子们弄苦了。虽有雨伞斗笠,

    到底挡不住长时间的雨雪。没有多久,便一个个身上铺满了雪粒子,肩头、袖口、裤管都渐

    渐地湿了。尤其可怜的是那些年老体弱和衣衫单薄的人,他们更是冷得瑟瑟发抖,缩头缩脑

    地站在辕门外,在寒风欺凌、雨雪敲打之下,再不是一过龙门便身价百倍的士子,仿佛是一

    群正在遭受惩罚的罪犯。

    人群混乱了。咒骂天老爷的,吆喝着快点名的,互相拍打雪粒的,各种声音嘈嘈杂杂,

    吵得连点名声都听不见了,入闱速度越来越慢。忽然,从西辕门外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惨

    叫:“爹爹,你老醒醒,你老醒醒呀!”“爷爷,爷爷!”人们都围了过去。只见一个年愈

    古稀的老士子直挺挺地躺在泥地上,紧闭双眼,脸色灰白,已被活活地冻死了。旁边两个士

    子跪在一旁失声痛哭。有心肠好的士子便过来关照劝慰,有急公仗义的士子便忙着去叫巡逻

    兵。四周都在悄悄议论:“这老头子是谁,这一大把年纪了还来赴试?”

    “据说是如皋来的,快八十了,一旁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儿子都有五十多岁了,孙子也

    二十多了。”

    “老头子发病几天了,儿孙劝他莫入闱,他非要进不可,说等了十多年才等到,死都要

    死在号房里,这不就应了这句话!”

    “哪里应了?还没进号房哩!”

    “这是冻死的。这个鬼天老爷!主考官行行好,莫点名就好了。”

    “哪有这样的好事!”

    说话间过来两个兵士,将老头子的尸体抬走了,儿子孙子哭着跟在后面。士子们望着这

    个惨景,摇头叹息道:“可怜呀可怜!客死异乡,儿子孙子也进不了考场,一家三代都白等

    了十多年。”

    昨夜西北风刚起,曾国藩便醒过来了,为天气的骤冷担忧。他是经历过一科乡试、三科

    会试,在号房里度过四九三十六天的人,深知闱中之苦。今科乡试,大不同于一般,天公如

    此不作美,太使人气闷了。谁知后来竟下起雨夹雪来,他为应点士子叫苦不迭。大半天来无

    心治事看书,不断打发人到贡院门外去探听情况。

    “大人,如皋籍士子鲁光羲冻死在西辕门外。”奉命了解情况的赵烈文进来报告。

    “啊!”正凝眸呆望窗外雨雪的曾国藩大吃一惊。他回过头来问,“是不是那个七十八

    岁的老头子?”

    “正是。现在遗体已被送往清凉寺。他的儿子、孙子和他同来应试,有两个淮军士兵帮

    他们一起料理后事。”

    “可惜!”很久后,曾国藩才吐出两个字来。这个消息使他甚为不快。七十八岁带着儿

    孙赴乡试,大清立国以来绝无仅有。那天听了李鸿章的禀报后,他便思考着要围绕这个题目

    做一系列好文章。首先该向皇太后、皇上奏报:耄耋老人携子孙应试,这是皇太后、皇上圣

    德感化的体现,是孔孟儒学深入人心的生动说明,是长毛灭后国家中兴的祥瑞之象。他要借

    此为两江三省读书人树个榜样,鼓励年轻人奋发努力,慰勉老年人好学不怠。他还想到朝野

    都会广泛谈论这件罕见的奇事,正史野史都会感兴趣地记载下来,为本就天下瞩目的甲子科

    江南乡试增添异彩,自己作为这科乡试的总策划人,将会更显得不同凡响。可是,现在一切

    都倒过来了:光彩将变为阴影,美谈将变作笑柄!

    “惠甫,你代我到清凉寺去看看鲁光羲的儿子和孙子,并从库房里取出四十两银子送给

    他们,叫他们买副棺木,早点将老人入棺,护送回籍,不要在城里呆久了。”

    “好,我就去。”赵烈文答应着,犹豫了一下,又说,“大人,现在雨雪交加,气候严

    寒,士子们都站在露天坪里,许多人都受不了,希望不点名,先放他们进去,在号房里毕竟

    可以躲避风雨。”

    不点名就径直入闱,这可是乡试中从未有过的事情,倘若因此乱了考场,将来谁负这个

    责任?

    “大人,士子们都在雨雪中冷得发抖,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一两百,若是再出几个鲁

    光羲这样的人,那就不好收场了。”见曾国藩阴沉着脸不做声,赵烈文又补了一句。这话果

    然起了作用。

    “惠甫,你先不到清凉寺去了,立即持我的名刺入闱见刘大人,请他下令停止点名,先

    让他们都进号,然后再叫点名官挨号一一查验,发现有混进场者,杖责一百棍,赶出贡院。

    今后倘若朝廷追究下来,一切责任由我负!”

    正在为因雨雪严寒而点名进展太慢发愁的刘昆,听了赵烈文的转告后,和平步青一商

    量,立即下令,大开闱门,可不点名,一律凭《贡院坐号便览》纸牌赶快入闱进号。这个命

    令一传达,尚在辕门外候点的一万多名士子莫不感激涕零,纷纷高喊:“谢主考大人恩

    典!”他们自动整队,举起纸牌,不到一个时辰,便全部进场完毕。

    士子入场后,曾国藩仍放心不下。他自己出身寒素,知道士子中有不少穷苦力学之辈,

    家境贫寒,衣衫必不厚实,经此雨雪一淋,定然湿了。号房中冷如冰窟,又要冥思苦想作文

    章,如何耐得了;倘再冻死几个,如何向皇上交代!他将彭毓橘、刘连捷叫来,要他们立即

    从湘军粮台处借调五千件衣服,棉的夹的单的都行,赶快送到贡院,好叫衣衫单薄的士子将

    湿衣换下。又吩咐闱中厨房速熬姜汤,每个士子发一大碗,以便消寒去湿。到了傍晚,曾国

    藩又亲自乘轿来到贡院,在刘昆陪同下,顺着狭窄的小巷,查看了部分号房。见所有的士子

    都已开始安心应考,生病的也有号军单独照顾,一切安谧,这才放下心来。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二落选士子薛福成上了一道治理两江万言书——

    经过三场九天的苦战,又经过主考官、同考官以及弥封、誊录等闱中执事人员一个月的

    紧张封抄、审阅、评定,甲子科江南乡试就要揭晓了。刘昆、平步青、李鸿章、乔松年一致

    恭请曾国藩写榜。为乡试写榜,历来是一种崇高的礼遇,须年高德劭又是翰林出身才行。今

    科乡试写榜人,自然非曾国藩莫属。所有中式的举人,也以自己的名字,被这位由文人而建

    非常武功的三藩之乱后第一汉人书写,而感到莫大的光荣。尽管这是一桩辛苦的差事,但曾

    国藩乐意干。

    写榜这一天,是大比之年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一大早,贡院外便挤满了打听消息和看热

    闹的人。应试的士子本人一般都不去,派仆人去听,没有仆人的,就送几个钱给下榻旅店的

    伙计,叫他们去听。仆人和伙计得信后再来报告。这一方面固然是想摆摆士子的架子,更重

    要的是怕经受不了骤喜或骤悲的巨大刺激,在大庭广众中出乖弄丑。贡院内大门有一队乐

    工,备齐锣鼓唢呐。至公堂大厅里,写榜人每写出一个名字,立即便有人一声接一声地递了

    出来,乐工便马上敲响锣鼓,吹起唢呐,以示祝贺。名字传到外面,人群中即刻响起一阵鼓

    掌欢呼,仆人或伙计便飞马奔向旅店报信领赏,用不着第二天张榜,新举人的名字便已传开

    了。

    今天,至公堂大厅布置一新,正中一张宽大发亮的条案,案桌边是一把铺着虎皮的大太

    师椅。五张洒金大红纸上,早有执事人员将今科正榜二百七十三名举人、副榜四十七名副贡

    每人所占的位置,用细墨画好了,单等曾国藩一一填上。

    曾国藩青壮年时能写出很端秀的楷书,只因多年不写了,且目力昏花,精神不支,今天

    作起正楷来颇觉吃力。榜上的名字是错不得涂不得的,他每写十个名字,便停下笔,揉揉眼

    睛,甩甩手,休息一下。便这样写写停停,到了午刻尚未写到一半。吃了午饭,睡了半个时

    辰的觉,他又拿起笔来。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红烛高烧,笑语喧哗,四周围观的人却越

    来越兴奋起来。

    原来,乡试和会试一样,榜上的名字都是从最后一名写起的。越写到后来,中式的名次

    就越在前面,故写榜的和围观的兴致也越大。贡院外也是这样。虽然天已黑,又冷,看热闹

    的不但不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了。辕门外挂起了十条由十五盏灯笼连结而成的灯链,把贡院

    外大坪照得如同白昼。卖各种吃食的小贩也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来,一边看热闹,一边也赚

    几个钱。

    当锣鼓唢呐响过二百二十一次后,曾国藩为一个名字惊喜不已了。这人便是今科最年少

    的士子陆宇安!万启琛叫了起来:“爵相大人真是天上的星宿,说话百灵百验。各位还记得

    吗?那天在接官厅里谈论的陆宇安,这不真的中了!”

    李鸿章等人都拍手大笑起来,说:“果然不错,这陆宇安今后定有大出息!”

    曾国藩心里分外得意,疲劳完全消失了,一连写下去,再也不揉眼甩手休息了。时间已

    到半夜,正榜已写到二百六十八名,刘昆过来悄悄提醒,曾国藩忙停住笔。

    大厅里又忙碌起来,差役搬出十几对大红蜡烛,都把它点燃了;又捧出几十挂万字号鞭

    炮。乐工们从贡院大门边撤回大厅外坪里,至公堂厢房里走出五名形貌丑陋的人来。他们被

    化装成大头凸额、眼深颔长的怪样子,脸上一律涂满朱砂,挂上满口红胡须,头上戴着乌纱

    帽,身穿紫红袍。这是舞台上的魁星装扮。最热闹最好看的闹五魁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相沿了几百年的旧习。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

    名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

    后来五经取士的制度废除了,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从第五名写起,最后

    一名则为今科乡试的榜头,即为解元。解元名字现出后,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五魁在大厅

    里翻滚跳跃。这就是闹五魁。就在五魁欢闹之中,金榜被郑重张贴于贡院大门外。本科乡试

    到此,便以最热闹的形式结束了。

    一切准备就绪,曾国藩重振精神,饱醮浓墨,写出五魁的姓名来。清代会试鼎甲中,十

    之六七必有江南乡试五魁中的人,所以分外引人注目。

    “刘文虎!”人们扯起喉咙嚷着第五名的名字。这声音立即传出辕门外,看热闹的人群

    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周祖盛”、“王铎”、“许殿鸣”,接下来三个名字的报出,又激起阵阵轰鸣。今科

    解元是谁?大厅里上百双眼睛一齐盯着曾国藩手中的兼毫玉管笔,辕门外几千双耳朵一齐竖

    起聆听传出的大名。

    “江璧!”所有的人都以万分激动的情绪,呼喊着甲子科解元的名字,尽管这个名字与

    他们绝无任何关系。这正是人类一种可贵的情感;对杰出人物发自内心的敬重与崇拜!

    鞭炮响起来了,鼓乐奏起来了,五魁舞起来了,金榜张贴出去了,虽然有点名那天小小

    的不快,甲子科江南乡试,毕竟圆满结束了。大厅里的人们在互相道贺,庆祝金陵光复后首

    科乡试的成功。曾国藩满斟两杯酒,笑吟吟地走到刘昆、平步青的面前,代表两江父老、两

    万应试士子,特别是中式的新举人们,向两位主考官表示深深的谢意。刘昆、平步青坦然接

    过酒杯,说了几句客套话后一饮而尽。

    “爵相,这是号军们打扫号房时,从设字号房里拾来的一封给您的禀帖。”饮完酒后,

    刘昆从袖口里摸出一封封闭严实的信来。封面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呈两江总督曾大人亲

    启。”

    “好,我带回署去看看。”曾国藩接过信,又笑容满面地往同考官面前走去。

    好久没有睡过这样香甜安稳的觉了。临近丑时回署后,曾国藩倒床便睡着了,一直睡到

    已初才醒过来,闹五魁的热闹场面仍在眼前不时浮现。他想起十一年前打起卫道的旗号在衡

    州出兵,现在,由自己奏请在金陵恢复了江南乡试,以孔孟诗书取士选贤,又亲自为这科举

    人写榜题名。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腾起一股壮志已酬的自豪感,觉得这件事情的意义,比收

    复金陵城的意义更大。他由此而意识到应该以主要的精力履行总督的职责了,过去一再幻想

    做夔、皋、周公的事业,现在虽不能大行于全国,总可以在两江施展吧!

    两江素来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把两江治理好了,便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样板,也

    培育了一批好官种子,待捻乱平息、长毛残余清除后,全国便都可以仿照两江的样子整饬。

    如此,国家岂不中兴了?自己岂不就是当今的夔、皋、周公?

    曾国藩觉得仿佛年轻了十岁,全身重新奔流着建功立业的热血。他猛地记起昨夜刘昆递

    给他的那封信,连忙找来,拆开读着。

    打头一行低几格写着:“江苏无锡籍士子薛福成”。曾国藩回忆昨夜写的榜上举人的名

    字,无论正榜副榜都没有“薛福成”三个字。“是个落选的士子。”他心里想。第二行写

    着:“恭呈太老夫子元侯中堂节下两江治理八条”。正思考着治理一个新两江出来,便有人

    自献方略,曾国藩心中欢喜,仔细地看了下去。

    薛福成在简单的几句歌颂曾国藩平定长毛收复两江的话之后,随即提出了养人才、广垦

    田、兴屯政、治捻寇、清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八项建议。每项建议中又都有具体

    实行措施,并非书生泛泛空谈,而其中兴屯政、筹海防二策,曾国藩整饬两江的计划中还没

    考虑过。全篇呈词,条理精密,文词清通,洋洋洒洒达万余言,结尾几句尤使曾国藩击掌叫

    好:

    窃惟天下之将治,必有大人者出而经纬之。十余年来,节下廓清东南、安静寰宇之勋,

    磊磊轩天地,海内抵掌高谈之士,岂能诵说万一?晚生以为,节下戡乱之业,实已过唐之汾

    阳王、明之新建伯,而今日治理两江之初,更已见三代贤臣之伟略。节下所处之势,天子依

    之,海内信之,建一议,行一政,举世将视为转移,不独两江父老,普天之下,莫不以伊、

    傅、周、召以期节下,而节下亦必孚天下之望。大清中兴,其翘首可待之事也。

    “这样的人才,居然没有中式,可惜!”他决定见见这个薛福成。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三上治理两江条陈的美少年原来是故人之子——

    下午,薛福成来了。曾国藩初以为必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宿儒,谁知竟是一个翩翩美少

    年!他叫薛福成不必拘礼,随便坐下,然后用惯于相人的目光将这个后生仔细打量了一番。

    但见此人额高而宽,眉宇疏朗,两个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射出英气逼人的光芒。“令器美

    才!”曾国藩在心里称赞。

    “足下在号房里写的条陈,老夫已看过了。今科乡试,士子如云,大家都抓紧这几天难

    得的机会,按题做好时艺策论,力求精益求精,锦上添花,以便得个功名富贵。足下放开正

    事不去用心,费如许心思写此条陈,不觉得得不偿失吗?”曾国藩靠在椅背上,以手梳理花

    白长须,面带微笑地问薛福成。

    “回大人话,晚生一向不乐举业,此番应考,亦不过慰老母之心罢了。晚生想这读书识

    字,其目的在于求取治国治民的大学问,故所乐于思考的在民生国计。这篇条陈,晚生思之

    甚久,意欲备大人洗刷两江时作参考,故宁可放弃正题策论不做,也要写好这篇两江父老为

    晚生所出的论题。”

    曾国藩虽是从科举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却早在三十岁时,便对科举考试有些看法,一进

    北京入翰苑,从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朋友身上,很快发现了自己学问上的浅陋。他毅然从八股

    文中走出来,壹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留心时务经济。并把自己的这个体会详告在家诸

    弟,希望诸弟不要役役于考卷截搭小题之中,并沉痛地指出:科举误人终身多矣。他一贯认

    为,考试能够选拔出人才,但中式的不一定都是人才,落选的也不都是庸才,这中间或有天

    命在起作用,即所谓功名富贵乃天数。

    “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闳通的见识,确实难得。”曾国藩心里夸奖,嘴上却说,“民生

    国计要考虑,八股文也要做好,莫负圣上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苦心。”

    “晚生听从大人的教导,这次回去后刻苦攻读,争取下科中式。”薛福成态度诚恳地回

    答。

    “这就对了。”曾国藩又凝视一眼薛福成,问,“足下所献治理江南八条,有的放矢,

    切中时弊,足见足下平素留心民瘼,长于思考。读圣贤书的目的,内则修身于一己,外则造

    福于天下。足下以一生员身分,能将两江整治纳于自己的功课之中,看来圣贤书已初步读

    懂。今两江初平,疮痍满目,老夫正思整饬,亟欲听取各方意见。邀请足下来,还想当面听

    听足下对屯政、海防两策的详论,足下不妨把胸中所想的都说出来。”

    一个功德震世的长者,对晚辈的建议这等奖掖,已使初出茅庐的薛福成十分感动,何况

    态度如此谦和,语气如此恳切,更使薛福成大出意外。他略为思考一下,说:“晚生年轻学

    浅,在老大人面前一如蒙童牧夫,故也不怕出丑。差错之处,请老大人多加指教。”

    “你说吧!”曾国藩的眼睛里流出和蔼温暖的光芒,停了片刻的手又开始在胡须上缓缓

    地梳理起来。

    “屯政始于汉代,有军屯、民屯。汉武帝在西域屯田,宣帝时赵充国在边郡屯田,都使

    用驻军,此为军屯。建安元年,曹操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

    募民耕种,此为民屯。曹操的民屯不仅使曹魏强盛,也为日后晋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

    础。这是因为实行民屯,一则使大批荒田得以开垦,二则又便于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获得

    高产。一直到唐宋,民屯仍存在。明末屯政废弛。我朝除有漕运地方的屯田仍隶卫所外,其

    余卫所的屯田改隶州县,名为民屯,其实屯田已变民田。长毛扰乱江南达十余年之久,其苏

    皖赣一带所受蹂躏最多,人口大批逃散死亡,目前这几省荒田极多,无人耕种,有的甚至几

    十里内外不见人烟,这就为今日实行屯政准备了条件。如果老大人采用当年邓艾在淮上屯田

    的成法,由官府出面组织百姓耕种,发牛发种,推广区田法,晚生以为,苏皖赣的荒田,不

    出几年,就能五谷丰登,为两江储备吃不完的粮食。眼下有一批散员亟须早为之安定,他们

    就是一部分裁撤的湘军。”

    薛福成说到这里停下来,看了一眼曾国藩。曾国藩灼热的目光也正盯着他。他赶紧说下

    去:“老大人,晚生听说,被裁撤的湘军中,有些人至今仍留在长江两岸,并未回湖南。原

    因是这些人湖南原籍本无根基,且久在军中,不惯家居。有识之士认为,倘若不将滞留大江

    两岸的撤勇妥善处置,这些人贪财嗜杀,必生祸患。有人说哥老会正在联络他们,实在可怕

    得很。”

    曾国藩梳理胡须的手轻轻抖了一下。约有两三万湘军裁撤人员滞留沿途各省,没有回到

    湖南原籍,此事曾国藩知道,这的确是个隐患。一旦出乱子,不但危害国家,自己作为湘军

    统帅,也难逃咎责,且听薛福成的处置意见吧。

    “晚生建议老大人速派湘军中有威望的将官,到皖赣等省招集滞留官勇,依过去的哨队

    重新组织起来,带到荒田较多之地实行屯政,并给他们以最优惠的待遇。往日的袍泽依旧在

    一起,使他们有不散伙之感,有田可耕,有事可做,又使他们不生邪恶之念,而大人得军饷

    之利,两江有富庶之望。”

    “这是个好办法!”曾国藩点点头,轻轻地说,“既消患于无形,又获利于实在。关于

    海防,足下有什么好设想吗?”

    受到鼓励的薛福成情绪高涨起来:“晚生以为,我大清日后真正的敌手乃海外夷人。夷

    人凭着坚船利炮藐视天朝,倘若我们不加强海备,挫败夷人凶焰,不是晚生危言耸听,我大

    清总有一天会亡国灭种!”

    曾国藩脸上的肌肉抽搐着,记起了胡林翼在安庆江边留下的遗言。心想,中国的官员和

    士人都有胡林翼、薛福成这样的明识,这样的忧患感的话,大清就决不会亡国灭种。

    “老大人,我们也要造铁船,制利炮,非如此,则不能守御海疆,则不能保国保种!”

    薛福成几乎用呼喊的口气说出这几句话,这一腔赤子热血使曾国藩颇受感染。“晚生以为,

    老大人前几年在安庆创办的内军械所,可以将它迁移到上海去,并且把它十倍百倍扩大。上

    海地处海隅,便于铁船试航;民智开发,人才亦易求。这件事办好了,影响至为巨大,说不

    定我大清自强将肇基于此。”

    薛福成这个建议正合曾国藩的心意。半个月前,他收到容闳从美国来的信,说机器已全

    部买好,即将雇船运回。容闳也建议就在上海建厂,各方面都方便些。曾国藩筹建安庆内军

    械所时就想到要在上海建厂,现在条件已具备,当然同意。薛福成也提出这个建议,可见此

    子有眼力。

    “足下这个建议与老夫所想正合。”曾国藩慈祥地望着薛福成,问,“关于整顿江南,

    足下还有别的什么想法吗?”

    薛福成想了一下说:“晚生认为,江南政务的整顿,首在盐政的整顿,盐政乃江南第一

    政务,且弊病最多,朝野都亟盼整治。晚生有志探求,但目前情况还不甚明了,亦拿不出什

    么好的主意,故不敢妄陈。”

    “哦!”曾国藩的两只眼睛低垂下来,梳理胡须的左手也不自觉地停止了。他陷入了回

    忆之中,耳边响起了一个江南老举人舒缓的吴音来。

    “两江有三大难治之事,一漕运,二河工,三盐政,尤其是盐政,简直如一团乱麻,但

    盐政又是两江第一大政务。三十年前,陶文毅公总督两江,花大力气改革盐政,一时收效显

    著,可惜陶文毅公一死,后继者无力,新政不能畅行。待到长毛乱起,一切又复旧了。今大

    人亦为湖南人,两江一直不忘湖南人的恩泽,大人一定能超过陶文毅公,把两江治理得更

    好。”

    那是五年前,还在祁门的时候,曾国藩刚实授江督。一个五十多岁的举人会试罢归,翰

    林院掌院学士窦垿托他带一封信给昔日老友,于是此人绕道来祁门。在祁门山中昏暗的油灯

    下,那人与曾国藩纵谈通宵,特别对江南的政事、吏事、民事谈得透彻。曾国藩从他的谈话

    中对两江风尚了解甚多,执意请他留下,但那人思家心切,不愿留在幕府。曾国藩很是遗

    憾。当时战事紧迫,无暇整饬江南政务,遂与之相约,待金陵攻下后再请相助。那人欣然答

    应,在祁门住了五天后告辞回家。临走前,曾国藩赠他两首诗。曾国藩记得,那人姓薛名

    湘,字晓帆,无锡人。想到这里,他又看了看眼前的美少年,觉得眉宇之间与薛湘很有点相

    像。他也姓薛,也是无锡人,难道是薛湘的儿子?

    “有一个人,不知足下认识不认识?”曾国藩和气地问薛福成。

    “不知大人问的谁?”薛福成似有所意识,眼中流出喜悦的光彩。

    “薛湘薛晓帆先生,足下可曾听说过?”曾国藩盯着薛福成的眼睛。

    “他是晚生的父亲。”薛福成浅浅地笑了一下。

    “你真的是晓帆先生的公子?我就猜着了!”曾国藩高兴起来,“令尊大人还好吗?”

    “家父已在去年病故。”薛福成轻声回答。

    “哦!”曾国藩长叹一声,露出无限惋惜的神情来。薛福成见了,心里很感动。

    “足下是否知道,令尊大人是老夫的朋友?老夫和他有约在先。”问罢,又自言自语地

    叹息,“唉,晓帆兄,你怎能失约先行呢?”

    这句话,说得薛福成心里既冷凄凄地,又热乎乎地,不觉泪水盈眶,仿佛对面坐的不再

    是八面威风的爵相,而是自己的亲叔叔。薛福成深情地说:“家父那年从祁门回家后,时常

    谈起大人对他的厚待,说朝廷又为两江放了一位好总督,并将老大人赠给他的诗拿给我们兄

    弟看。”

    “这诗你能记得吗?”曾国藩问。是借此温习一下自己的旧作,还是测一测薛福成对它

    的重视程度,以及他的记诵能力?曾国藩一时自己也弄不清是哪种想法占主要成分。

    “记得,记得。老大人当时赠家父两首五言古风,家父裱挂在中堂,时常诵读,称赞大

    人五言诗深得汉魏精髓,气逼班氏,情追苏李,并世无第二人。这第一首是,”薛福成不假

    思索地背道,“风骚难可熄,推激惟建安。参军信能事,声裂才亦殚。寂寞杜陵老,苦为忧

    患干。上承柔澹思,下启碧海澜。茫茫望前哲,自立良独难。君今抱古调,倾情为我弹。虚

    名播九野,内美常不完。相期蓄令德,各护凌风翰。第二首是……”

    “好了,不要背下去了。”曾国藩含笑打断薛福成,语气换成了对子侄辈的亲切随便,

    “我问你,你既然知道我是你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不直接来见我,要在号房里写这样的条陈

    呢?”

    “老大人,我这次是应试而来,无论试前试后拜谒,都有过通关节之嫌。晚生不想利用

    那层关系引起老大人的重视,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获得信任。”

    “有志气!”曾国藩脱口称赞,“你母亲身体还好吗?你有几兄弟?”

    “家母身体还硬朗。兄弟六人,大哥福辰近年在京行医,其余都在无锡家中,最小的六

    弟也有十二岁了。”

    “好!”曾国藩轻轻点头,“我想留你在幕府做点事,你愿意吗?”

    能参与号称人才渊薮的两江总督幕府,在当时有胜过中进士入翰苑的荣耀,薛福成还有

    不乐意的吗?他立即答道:“谢大人栽培!”

    曾国藩正要对薛福成勉励一番,忽然门外响起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王荆七笑逐颜开

    地推门进来。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四践诺开办金陵书局——

    “大人,恭喜了,三姑娘生了位公子,大人你老做外公了!”

    王荆七笑着对曾国藩打拱。

    曾国藩忙站起,满脸喜气地问:“母子都还平安吗?”

    “平安,平安!”荆七说,“太太说论月份还差两个月,怕是旅途辛苦早产了,幸而大

    小平安,太太喜得直念:‘菩萨保祐,菩萨保祐!’”

    曾国藩开心地笑起来。

    半个月前,曾纪泽遵父命,护理全家来到江宁。曾国藩二子五女,除大女随丈夫住湘

    潭、二女随丈夫住长沙外,夫人欧阳氏、长子纪泽夫妇、次子纪鸿、三女纪琛与丈夫罗允

    吉、四女纪纯、五女纪芬,还有王荆七的妻子和十岁的儿子,再加上一起前来做客的内兄欧

    阳秉铨、友人欧阳兆熊一行十二人,兴高采烈地抵达江宁督署,空旷冷清的总督衙门顿时热

    闹起来了。

    欧阳秉铨从衡阳来,带来了老父沧溟先生的亲笔信。老人今年八十整,与夫人同庚,两

    老在一起生活整整六十年了。

    沧溟先生一生读书授徒,课子教孙,家境清贫,人品端方。夫人贤惠能干,相夫教子。

    欧阳家夫唱妇随,儿孙满堂,早为远远近近的乡邻友朋羡慕叹美。更兼女婿拜相封侯,二老

    同蒙圣恩,诰封奉直大夫、宜夫人,又老来喜庆结缡六十春秋,这两桩事更是世之难得。故

    为老人夫妇庆贺的那些日子,不仅欧阳一家,远近几十里的乡亲们都沉浸在喜庆之中。大家

    自带酒菜前来祝福,喜酒一连三天摆了五百桌。老人以异常欣喜的心情,向女婿女儿畅叙这

    件一生中最为快慰的事,并叹道:“此中之乐,乃世间之真乐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功名事业已到极顶的曾国藩,不但对老岳父的话从心底深处赞同,并对老人的一生倾慕

    不已,感慨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人生!”

    老人信中还对女婿提起另一件事:

    十二年前,贤婿在船山公故居许下的诺言,可否记得?罗山壮烈殉国,贞干马革裹尸,

    觉庵、世全亦相继谢世,所健在者,唯贤婿与老朽也。老朽深恐贤婿军政繁忙而忘记,故特

    为旧事重提。

    这样一件大事,怎么会忘记呢!尽管王世全赠的那把古剑曾引起咸丰帝的怀疑,几乎招

    致不测之祸,尽管它也并没有如王世全所说的每到子夜便长鸣一声,但这把古剑的确曾对曾

    国藩起了鼓舞的作用,增加了他克敌制胜的信心。后来,这把剑又激励曾国荃攻克金陵的勇

    气,果然仗剑进城,成了名垂后世的首功之人。这把古剑真的是吉祥之物。

    且不说船山公的学问文章为曾国藩倾心悦服,就凭这把剑,他也要践诺答谢世全先生的

    厚谊。将两江总督衙门迁到江宁的那一天,曾国藩便想到在此设立一个印书局,先把船山遗

    集全部刻印出来,然后再将安庆内军械所华蘅芳、李善兰等人这些年来翻译洋人的书陆续印

    出,这是一桩嘉惠世人、贻泽后代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迫切需要兴办的事太多,

    再加上经费支绌,暂且往后推一下。

    欧阳秉铨笑着说:“涤生,这次在大夫第,我跟沅甫谈起赠剑刻书的往事。沅甫大惊

    说:‘这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大哥送剑给我的时候,并没有说起王家的交换条件。如此说

    来,这事该由我来办,但我现在有病在身,不能如愿。这样吧,我捐银两万,请欧阳小岑先

    生具体经办,在南京设局,由大哥出面召集海内名儒编辑校雠,如何?’因此,小岑先生也

    一道来了。”

    欧阳兆熊也笑着说:“九帅仗义行此不朽盛事,使我欲辞不能!”

    “哎呀呀,沅甫真是豪杰之士!”曾国藩高兴地大声称赞。

    他心里清楚,老九本意,是想用两万银子买来一个重儒尚文的清名,用以替代老饕的恶

    谑。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如愿,但这的确是个聪明的举动。“小岑兄能慨然应请,也是豪杰之

    士。

    道光十九年,小岑兄独力出资刻印船山公十余种书,士林交口称誉,至今不忘。现在可

    是今非昔比了,有沅甫的两万银子,想必费用已无虞,我再发函邀请些耆望宿儒,他们大概

    也会给我面子,就在城内正式筹建一个书局,名字就叫——”曾国藩停了片刻,接着说,

    “就叫金陵书局吧!由小岑兄董理其事,世全先生的儿子中也请一个到江宁来。”

    “就叫觉庵师的女婿来吧,他在兄弟中最有乃祖之风。”秉铨插话。

    “最好,就叫他来,家眷也带来,住在书局里。小岑兄,你就花上三年五载,把船山公

    存世的所有著作,包括道光十九年已刻而后毁于兵火的那十余种,全都刻出来,每种印四五

    百部,广赠天下,让船山公的学问文章传遍海内,播我三湘俊士才学超众之令名,育我百代

    子孙知书识礼之人格。”曾国藩越说越激动起来,情绪亢奋,神采飞扬,瞬时间,协揆、制

    军的官僚气习不见了,坐在亲友面前的,仿佛仍是当年那个赤诚无邪的书生!

    “涤生,我行年六十,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奢望了,今生能仗你的声望和九帅的厚资,将

    道光十九年未竟的事业完成,此生之愿足矣。令我高兴的是,你尽管官居一品,戎马十年,

    仍不失书生本色,就凭着老朋友这点,我也要尽心尽力把这件事办好。”

    “小岑兄,过几天就开始动手,你先去城内各处踏勘地址,选一个好地方,先把金陵书

    局的牌子挂起来。”

    作为一个酷爱书籍有志于名山事业的读书人,能以自己的力量,将一个自小就受其薰

    陶、仰其学问的前辈大儒的著作全部刊印行世,实现其后裔盼望多少年而无力完成的宿愿,

    曾国藩觉得这是人生一大快事;作为以移风易俗、陶铸世人为己任的宰相疆吏,能凭借自己

    的权势将一个终生研究孔孟礼制、力求平物我之情息天下之争,而本身又冰清玉洁节操可风

    的学者的著述大力推广,深入人心,曾国藩觉得这又是一番治国要举。他为此而兴奋而激

    动,甚至觉得年轻了许多,当年在长沙与绿营一争高低的盛气又回来了。加上身旁增加了夫

    人的体贴照顾,儿女的晨昏定省,长期孤寂的心灵得到慰藉。尤其是十四岁的满女纪芬,长

    相憨厚,心灵剔透,每天爹爹前爹爹后的喊着,问字请安,端茶递水,在父亲面前既稚嫩可

    爱,又略知几分关心,更深得曾国藩的欢心。

    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曾国藩也偶尔会想起陈春燕。尽管她与他生活不到两年,且未留

    下一男半女,在曾氏家族中,她不过一缕轻烟,一阵微风,很快便飘逝了,没有留下任何痕

    迹。但曾国藩还是想念她。他也曾动过心将春燕的灵柩迁回荷叶塘,以满足她临终前的最大

    愿望。但曾家从竟希公起,就无人置妾。曾国华那年讨小老婆,作大哥的还从京城写信规

    劝,结果自己也违背了家教。曾国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迁为好,多多少少可以在乡亲后

    辈面前有所遮掩。

    夫人贤德,儿子上进,女儿孝顺。对于这个家庭,曾国藩应该是很满意了,但近两年

    来,他却有两点感到不足。一是岁月流逝,老境渐浸,与天下所有老人一样,曾被骂作“曾

    剃头”的湘军统帅,也羡慕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纪泽结婚多年,原配贺氏死于难产,第一

    个孙子还未出世便与母亲一道走了。续配刘氏,结婚五年,生过一子一女,均未及半岁便夭

    殇。大女二女都未生育,所以他至今还没有看到第三代,有时想起父亲四十一岁做外公,四

    十九岁做爷爷,比他小十一岁的四弟也做了爷爷时,心里不免有点惆怅。二是三个女婿都不

    甚理想。大女婿袁秉桢才不及父,风流则过之,又性情暴戾,女儿在夫家受欺负。欧阳夫人

    一说起就流泪。二女婿陈远济人不蠢,也肯用功,但功名不遂,连个举人都未中。三女婿罗

    兆升是罗泽南的次子。罗泽南死时他才十岁,朝廷给罗泽南的饰终很隆重,按巡抚阵亡例赐

    恤,又赏给罗兆升及其兄罗兆作举人,一体会试。罗兆升为庶出,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

    这个恩赏举人的身上,自小宠爱无比,把罗兆升惯养成一个纨袴子弟。曾国藩不喜欢这个女

    婿,但早已定好,不能反悔;又看在罗泽南的分上,见他年轻,可以教化,遂在前年为他们

    办了婚事。这次要他们夫妇同来,也想借此教诲教诲。

    听说三女儿生了个儿子,曾国藩喜不自胜,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后院。

    后院内眷们忙忙碌碌地,一个个喜气洋洋。过一会儿,欧阳夫人笑容满面地抱了外孙子

    出来,请外公看。曾国藩见包在小棉被里的婴儿乌青的头发,红粉粉的脸,心中高兴,伸出

    手来,轻轻地摸了一下小脸蛋。

    “岳父大人,你老为孩子取个名字吧!”站在岳母身后的罗兆升,刚满十八岁,自己还

    是个孩子,在岳父面前,他显得腼腆。

    曾国藩望着襁褓中的婴儿,认真地想了想,说:“他的祖父罗山先生学养深厚,谋略优

    长,一生为国为民,功勋卓著,要让他踵武其后,继承祖业才是。我看就以绍祖为名,以继

    业为字吧!”

    “罗绍祖,罗继业,我的乖乖崽!”罗兆升冲着岳母怀中的儿子大声喊叫,蹦蹦跳跳

    地,一时得意忘形起来。曾国藩的扫帚眉渐渐皱拢。“允吉。”他轻声叫着女婿的表字。

    罗兆升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笑嘻嘻地继续逗弄着儿子。

    “允吉!”调门加高,显然是不耐烦了。罗兆升见岳父面色严肃,这才停止嘻笑,垂手

    恭立。“你父亲临死时,把你兄弟两个托付给我。我因战事繁忙,疏于照看,常觉有负所

    托。你今日身为人父,应当时时想到肩上责任的重大,要自身有所成立,日后才好教子。今

    冬好好在督署用功,明春进京参加会试。”

    明春会试一事,罗兆升想都没想过,在他的日程安排中,这应该是十年以后的事。但他

    不敢违背岳父大人的意志,只得硬着头皮答应。

    曾国藩第三部——黑雨

    五两张告示,三四万两银子就进了海州运判的腰包——

    这两个月来,曾国藩集中精力钻研盐政,把陶澍当年在江南实行盐政改革的文书档案都

    查看了一遍。还为此事专门写了一封长信给左宗棠,请他谈谈文毅公本人对盐务新政的评

    价,也请左宗棠自己发表意见。左宗棠没有回信。

    当时朝廷最大的税收便是盐课。食盐按其产地分为淮盐、长芦盐、山东盐、河东盐、浙

    盐、闽盐、粤盐、川盐、滇盐。

    其中以淮盐销路最大,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部分)六省。故盐

    课的大宗是淮课,朝廷对淮盐的收入极为重视。嘉道年间,江南疲惫,亏空严重。淮盐每年

    应行纲盐一百六十余万引,上缴税银五百万两,实则行销不足一百万引,上缴盐课二百万

    两。道光十年,陶澍任两江总督,在整顿河工、漕务、吏治的同时,又得旷代逸才魏源、包

    世臣等人的襄助,以横扫一切的魄力,扭转盐务的弊端。陶澍首先请准将两淮盐务改归两江

    总督兼管,以统一事权,然后从成本、手续、运输、销售、人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又在淮

    北改行票法。即在淮北交通不便、大盐引商不肯前往贩运的地方,允许资本较小的商人赴分

    司纳课,出给官票,凭票买盐贩卖。陶澍盐政改革很快收到实效,方便了民众,又为国家增

    加了收入。但它打击了盐官和盐商,引起他们的怨恨。

    当时,扬州的牌叶因而新增两张。一张画一株桃树,喻陶澍。

    得到这张牌的,虽全胜亦全负。故人凡拈此牌,无不痛诟。另一张画一美女,喻陶澍之

    女。谁得到这张牌,虽全负亦全胜。

    故人拈此牌辄喜,并加以戏谑。待到陶澍一死,盐务新政便衰落下来。太平军占领两江

    之后,陶澍的改革便荡然无存了。

    陶澍死的那年,曾国藩正散馆进京,刚入仕途的年轻翰林从那时起,就对这个同乡前辈

    钦佩不已,引为榜样。“第一步,先把陶澍当年的盐政旧制恢复过来!”曾国藩作出了这个

    决定。就在同时,曾国藩抽出一批得力的幕僚,包括彭寿颐、黎庶昌、吴汝纶、张裕钊、薛

    福成在内,分派到苏北、淮北、江西、湖广一带去调查淮盐行销的现况。他没有忘记那年对

    黄廷瓒的许诺,特邀黄廷瓒来江宁佐幕,并由黄负责这次整顿盐政的具体事务。

    这些天,黄廷瓒召集从各处调查回来的幕僚们开会,汇报情况,商量治理措施,并将详

    情向曾国藩作了禀报。

    两江盐务弊病极多,甚至可以说是一片黑暗。归纳起来,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为欠课严重。十年来,淮课每年三成只收到一成,朝廷损失大批收入,两江总督衙门

    也损失一项大的收入。

    二是走私猖獗。走私的手段有夹带、跑风、整轮、淹补、放生、过笼蒸糕等等,五花八

    门,挖空心思。

    三为盐吏腐败。上自扬州的盐运使,中到泰州、海州、通州的运判,下至各检查关卡的

    吏员们,无不贪污中饱,敲榨勒索,聚敛的财富多达二三百万两银子,少的也有数万两。两

    淮盐运使司所在地扬州的楼阁园林,大半为发了财的盐商所建。其中康山草堂最为豪华,为

    一个外号叫张大麻子的人建造。此人原为一寒士,五十岁外始补通州运判,十年间便拥资百

    余万,在瘦西湖旁买下五十亩地建了这个草堂。草堂主楼高三层,可俯瞰长江,有专门花园

    赏梅、赏荷、赏桂、赏菊,仿照大内气派演剧宴客。更为淫靡的是,堂内建有套房三十间,

    回环曲折,外人不辨其路,房内金玉锦绣堆满其间。每套房间里住一个美姬,卧床下有通道

    相连,张大麻子常常夜间宿一房,早起又在另一个房间里。扬州有个学子仿照刘禹锡的《陋

    室铭》,写了一篇《陋吏铭》,辛辣地讽刺这些盐官:“官不在高,有场则名。才不在深,

    有盐则灵。斯虽陋吏,唯利是馨。丝圆堆案白,色减入枰青。谈笑有场商,往来皆灶丁。无

    须调鹤琴,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有酒色之劳形。或借远公庐,或醉竹西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当黄廷瓒念出这篇《陋吏铭》时,满座幕僚都笑了,唯独曾国藩不笑,他

    的心在为两江吏治的腐败而震栗,榛色眸子里迅速聚起两道凶光。

    四为盐价高昂。盐商在沿海盐场买盐,每斤不过十余文,在汉口镇上岸时,每斤就要卖

    百来文,在淮北、鄂西、湘西等偏僻地带,淮盐售价竟高达每斤一百五十文。许多穷苦百姓

    买不起盐,不得不吃淡食,十天半月不沾盐味是常事。百姓怨声载道。

    五为邻私侵夺。正因为偏僻之地淮盐售价高,邻盐便以路近价廉乘虚而入,侵占了淮盐

    的销地,影响了淮盐的销售。如长芦盐侵夺淮北,川盐侵夺鄂西、湘西,粤盐侵夺湘南。

    面临着两江盐务如此严峻的现况,曾国藩苦苦地思索着治理的办法。白天与幕僚们反复

    商讨,夜晚又一个人在书房里独自考虑。曾国藩认为,造成盐务这样混乱的原因很多,最主

    要的原因出在吏治不严上。不管是恢复陶澍的改革,还是进一步的整顿盐务,首先都要整饬

    吏治。而整饬吏治既必须打击那些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又要制定新的盐务章程。现在官场

    中清正有为的人太少,贪劣昏庸者到处皆是。曾国藩想起了上个月处理的一桩小事。

    一天,江宁藩司送来一份禀报。报告说二月十四日上元县粮船三艘在距江宁江面三十里

    处遇大风倾翻,九万斤粮食全部沉入江底,请免予追究押运人某某的责任。上元县令说禀报

    属实,江宁藩司也照此批复:“此事属实,同意免予追究。”

    曾国藩想,风掀翻粮船,这场风就一定很大,在他的记忆中,二月中旬没有刮过这样的

    风。查当天日记,果然无风雨记载。

    曾国藩断定此中有诈,把上元县和江宁藩司找来训斥一顿,令他们仔细查访。后来查

    实,九万斤粮食根本没有沉江,全部私分了,县丞分得一万斤。县令糊涂,听信了县丞的

    话,藩司也不调查,就径直批了。曾国藩记得,道光三十年他曾上疏,指出官场的现状是京

    官退缩、琐屑,外官敷衍、颟顸,想不到时隔十五年,吏治更坏了,外官除敷衍、颟顸外,

    还要加四个字:贪劣、卑污。

    曾国藩将章程的制定委托给黄廷瓒去办,叮嘱他多多吸取陶澍当年行之有效的经验。至

    于惩治贪官一事,他要亲自主持。将幕僚们禀报的典型例子作了排比后,他决定先把海州运

    判裕祺抓起来。

    裕祺是个蒙古人,捐纳出身,在海州分司作了八年的运判。此人完全置国法于不顾,凡

    能谋财之路,他一条都不放过,仅仅八年,便在海州盐务中捞取了六七十万两银子。裕祺有

    一绝招,为其他盐官所不及。每年开春时,他便借引商之口,以滞销为由,压低食盐收购

    价,弄得池商惶惶不安,只得大家一起凑集三四万两银子给他,千求万求,他才再出一张告

    示,借池商之口,以怜恤灶丁为由,将盐价恢复过来。就这样前后两张告示,几万两银子便

    入了他的腰包。引商、池商无不对他恨之入骨。他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人,与僧格林沁有点瓜

    葛关系,便自称僧王是他的表哥。僧王是当今皇上的表叔,既是他的表哥,那他岂不也是皇

    上的表叔?商人们虽不清楚他的底细,见他说得有根有叶,哪个不怕他三分!便都乖乖地听

    任他的盘剥。

    今年他故技重演。池商们早已作好准备,凑了三万两银子给他,他不收,无奈又加一

    万,他仍不收。原来,裕祺看中了一个池商以八千两银子从南洋带回来的一串真琪楠朝珠。

    这挂朝珠以碧犀翡翠为配件,腻软如泥,润不留手,香闻半里之外。裕祺的仆人将这个消息

    透露后,池商们只好又凑集八千两银子买下这串朝珠送给他。他这才贴出第二张告示:盐价

    照旧。

    曾国藩想,裕祺贪婪如虎,就是杀头亦不过分,先惩办他不会错;大不了他真的是僧格

    林沁的什么亲戚,抬出僧王来作威胁。曾国藩早就与僧格林沁结下了无名积怨,还正好可借

    此敲一敲这个自以为不可一世的亲王哩!

    曾国藩先派薛福成悄悄地到海州去,将情况查实,要他联络几个池商,以他们的名义写

    一份状子告上来。海州池商们听说曾大人要整裕祺,个个踊跃,将裕祺的罪行统统揭了出

    来。年少气盛的薛福成对这个贪官恨不得食肉寝皮,他把平生做文章的本事都拿出来,花了

    三天三夜,扎扎实实地写了一份状子。曾国藩看了这份状子后,立即派巡捕拿了令牌前去海

    州,将裕祺拘捕归案。又派彭寿颐暂署海州运判,清查海州分司历年帐目,把裕祺贪污数目

    查清后再抄家。

    当彭寿颐和督署巡捕来到海州,宣布两江总督的命令,锁拿裕祺,查封裕公馆时,海州

    盐场无论引商、池商、灶丁以及附近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这件事很快传遍两江三省,官场为

    之一震。

    裕祺事先毫无准备,临上路时,把弟弟裕祥叫到一边,暗中吩咐:不惜耗费巨资,也要

    设法打赢这场官司,万不得已的时候,将他平日所记的另一本帐拿出来,进京找僧王府,请

    僧王出面,与曾国藩见个高低。

    裕祺押到江宁后,曾国藩亲自审讯了一次。裕祺不承认他有受贿贪污的事,至于压价复

    价,原是为了打击池商的嚣张气焰,逼他们出血,而这笔款子全部用在浚通运河、修缮盐场

    上去了,他并没有贪污。曾国藩不与他争辩,将他暂且拘押起来,等彭寿颐清查后的结果再

    说。

    与此同时,裕祺的弟弟裕祥也在紧张地活动。裕祥首先打点了一包珍宝,来到扬州找都

    转盐运使司运使忠廉,求他在曾国藩面前说情。

    忠廉是裕祺的顶头上司,两人关系非比一般。忠廉是满人,平生最好的是吃。来扬州

    后,看中了春末夏初扬子江的鲜鲥鱼,常以市场上买的不够鲜美为憾。裕祺于是在江上雇了

    几个打鱼的老手,专门划着小船在焦山附近急流中张网,船上架一座小火炉,炉上置一只银

    锅。网上鲥鱼后,就在船上剖杀,然后置于银锅内用温火炖,同时猛划双桨,直奔扬州城。

    银锅到达都转衙门时,鱼也恰好熟了,香气四溢。裕祺这个马屁正好拍到点子上,忠廉十分

    欣赏,虽知裕祺为官贪墨,民怨甚大,也不理不睬,任其所为。

    当时,忠廉接到裕祥送的礼物,打量着如何为他说情。忠廉心里清楚,裕祺虽贪婪聚

    敛,但还不是第一号的。两淮盐场共有二十三场,属于淮南者,通州分司辖有九场,泰州分

    司辖有十一场,海州分司所辖的只有淮北三场。与通州、泰州相比,海州分司辖地最小,能

    够勒索的对象自然也最少。裕祺曾亲口对他说过这样一桩委屈事——

    那年裕祺到通州运判阿克桂处作客。阿克桂摆阔,从裕祺停舟处起到公馆这段路全铺上

    猩红哈喇呢,长达五里,夹道架设灯棚,夜行不秉烛。公馆雕梁画栋,丽如仙阙。一连三

    天,天天以山珍海味、歌舞大戏招待。席上,阿克桂问裕祺:“你看我这里还有哪些不如你

    的意?”裕祺想了很久,找不出瑕疵来,最后鸡蛋里挑刺似地说了两句:“都好,就是花厅

    地砖纵横数尺,类行宫之物,恐招致非议;另书房外池塘鱼游水清,若再添满塘荷芰则更

    美。”阿克桂不作声。两个时辰后,再邀裕祺在他公馆内外走一圈。但见花厅全部换成一尺

    见方的水磨青砖,池塘里满目荷花盛开。裕祺既惊讶不已,又觉得阿克桂太在他面前逞强

    了。他有一种被奚落感。

    现在曾国藩整顿盐务,先不整阿克桂,却拿裕祺来祭旗,他为裕祺抱不平;同时,他压

    根儿就反对整理盐务,因为整来整去,势必要整到他的头上。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前湘军统

    帅是一个典型的湖南蛮子,要他放弃自己的想法屈从别人,确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忠廉

    在扬州衙门里想了几天后,还是乘船来到了江宁城,他素知曾国藩不受苞苴,故一文钱的礼

    物也没敢带。

    “大人,裕祺以压价复价的手腕,从池商手里敲银子,当然做法不妥当,但这不是他的

    发明,历任海州运判都是这样干的呀!”

    忠廉年纪与曾国藩不相上下,高高瘦瘦的,背微微有点弯曲。曾国藩通过幕僚们的调

    查,知道忠廉并不廉,不过比起前任来还算有点节制。两淮盐运使,论品级虽只是从三品,

    论职守却是天底下头号肥缺,不是一般人所能捞得到的,凡当过几年运使的,没有不发大财

    的。忠廉当了三年两淮盐运使,聚敛的财富还不算太多,手段也不太刻毒,官声尚可,曾国

    藩对他也还客气。

    “忠盐司,鄙人也知历任海州运判都有些劣迹,但咸丰十年之前,鄙人不任江督,管不

    着,进江宁城之前,忙于削平长毛,无暇管,现在我有功夫来办这事了,难道我能眼看他如

    此胡作非为而不过问吗?”曾国藩靠在太师椅上,两只手松松地握着扶手,神态安详地说。

    对忠廉的说情,他是早有准备的。

    “鉴于这个背景,我想请大人对裕祺的处罚予以从宽;且他把这笔银子用于维修运河,

    有利盐船航行也是实情。我作为他的上峰,这个情况我清楚。”

    “他拿出多少银子修运河?”曾国藩问,两眼逼视忠廉。

    忠廉事先没有与裕祥商量好,一时答不出来,眼珠转了两下,说:“总在二十五万左右

    吧!”

    “他自己说有五十万,你这个上峰隐瞒了他的功劳啊!”曾国藩嘿嘿冷笑两声,忠廉的

    背脊骨被他笑得发麻。“裕祺口里总是喊着修运河,也的确修过两次,但这些钱都是引商们

    出的。他的任上前前后后引商们出了五十万两银子修河,其实用于河工的不足三十万,其它

    的都进了他的腰包,而海州段运河至今没有修好。忠盐司,你看看这个吧!”

    曾国藩从抽屉里抽出一大叠信函来递给忠廉,冷冷地说:“这些都是引商们告的状子,

    你带到驿馆里去细细看吧!”

    这一大叠信函,犹如一排开花炮弹,把忠廉打得败下阵来。他喘了一口气,说:“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