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血淬中华 > 第十五章 轻舟入津门

第十五章 轻舟入津门(2/2)

些日子也没闲着,我利用以前的旧关系,为咱们义勇军物色了几个洋教习和武备学堂的同窗。我想,将来在咱们‘特区’,这些人还是用得着的,子夏不会嫌为兄太唐突吧!”

    “怎么会呢?义勇军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材。虽然我们将来仍要以自己培养人材为主,但目前还是应尽快从外部引进人才为我所用。子纯兄,咱们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来,赶快把这几个人的情况给我说说。”看到商德全对义勇军的发展如此上心,冯华心中也很是高兴。

    自己自作主张作出的事情能得到冯华的肯定,商德全心里一阵痛快,当下就把这几个中外人员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他又略带婉惜地说:“本来,我还能帮子夏你多物色几个人才的,可是没成想有很多人已经提前接受了浙江温处道袁世凯的邀请。尤其可惜的是段祺瑞,他可是我们那一期的高材生,没想到却让袁世凯抢先一步给招揽走了。”

    与段祺瑞失之交臂,冯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人材都会为自己所得。但袁世凯的动作居然如此之快,却让冯华感到暗暗心惊:看来袁世凯还真的不可小视,未来,他仍然会是自己最强劲的对手。

    并没有将心里的担忧表现在脸上,冯华哈哈一笑道:“那怕什么#蝴袁世凯有段祺瑞,我们义勇军有商子纯,咱们就与袁世凯、段祺瑞好好比试比试,看看谁编练的新军素质更高、战斗力更强。”冯华的一席豪言壮语说得商德全亦为之一振,胸中充满了意气风发的豪情……

    按照计划,冯华他们在天津还要拜会几个人,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冯华最想见的,当然还是与自己有亦师亦友之谊的严复。第二天上午,冯华和李九杲二人吃过早饭后,再次来到了大狮子胡同深处的严公馆。可事情实在是要多巧就有多巧,严复这几日都住在水师学堂,并没有回家来,他们也再次吃了老管家一个不冷不热的闭门羹。

    无奈地摇摇头,冯华苦笑着对李九杲说:“说不得,咱们只好再去一趟东局子水师学堂了!”

    二人刚回到旅馆的房间外,就听到菱儿在屋中嘟囔着:“好不容易来到了冯大哥的老家,本以为能好好遛遛,可咱们除了这宫南、宫北两条大街和船码头,哪儿都没有去过,真是憋死人了!”菱儿刚说到这儿,一扭头看到冯华进来,不由吐了吐舌头,赶紧闭上了小嘴。

    贺菱儿的抱怨冯华听了一个满耳,不过他心中明白,自从昨天秋瑾离开后,贺菱儿的情绪就一直比较低沉,现在的牢骚只不过是借机发泄一下罢了。反正中午之前这段时间还没有安排什么事情,而且也要与义勇军在天津的情报部门进行联络,于是冯华笑着说道:“别抱怨了,冯大哥这就带你们去逛估衣街!”听了这话,贺菱儿和龚芳这两个小丫头高兴得一下子蹦了起来。

    估衣街东起大胡同,西至北大关,与宫北大街只有一街之隔,是当时天津城最繁华的一处商业街市。街西口一面牌楼书有“沽上市廛”四个大字,素有“畿南繁华津城地,热闹估衣第一街”之称。街两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五花八门的牌匾、花花绿绿的幌子在告诉人们每家店铺经营什么商品。在这里,绸缎棉布、皮货估衣、丝线百货、鞋帽成衣、寿衣香烛、洋广杂货、瓷器土产、字画玉器、纸墨笔砚、干鲜果品、药铺茶馆,五行八作,样样俱全。许多店铺贴着“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店铺的伙计操着带有各地方言韵味的南腔北调,合辙押韵的诙谐吆喝,争相推销自己的商品,给街市的繁华热闹凭添了几分火爆。著名相声《卖估衣》的逗哏、捧哏,就是取自这条街上买卖估衣的对白。

    街面上虽不是人山人海,却也人流涌动、热闹非凡。商贩们大声地吆喝着:“快来瞧啊,快来看啊,便便宜宜的大甩卖啊!”,响亮的嗓音像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的听觉。尤其是那些轻易不进城的乡下人,别管是看到卖什么东西的,都满有兴致地挤到跟前饱看一顿,买与不买放一边儿,这进(北)京下(天津)卫,总是要开开眼的。

    贺菱儿、龚芳到底是女孩儿家的心性,看着那艳丽的绢花、五彩的丝线、各种花色的洋布和翡翠玛瑙饰品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几名卫士却没有那个闲情逸致,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

    “冯大哥,我想买点儿东西。”贺菱追上正在小声交谈着的冯华和李九杲。

    “哦,你喜欢什么只管买去。”冯华和李九杲一边谈论下午去东局子的事儿,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着。

    贺菱儿却是分外高兴,与龚芳二人左挑右拣地分别购买了一对翡翠“如意坠”。看着贺菱比比划划、爱不释手的样子,龚芳又来打趣,俯在贺菱儿耳边悄悄地说道:“妹子,是不是与冯大哥一人一只呀?”

    被说中心事的贺菱虽是满脸绯红,却也不甘示弱,不失时机地反讥龚芳:“是呀,邢大哥戴一只,芳姐戴一只,只求二人万事如意,地久天长!”

    如是平常,龚芳定是不会饶过贺菱儿的,早就追过去惩罚一番。如今在大街上,自是不敢太“疯”,只好恶狠狠地瞪了贺菱儿一眼:“死丫头,回去再跟你算账!”

    尽管是东瞅西看、走走停停,两里长的街市还是很快走到了尽头。出了估衣街西口就是北门外,这北大关仅靠着钞关浮桥,东邻估衣街、锅店街,西靠针市街、竹竿巷,车来船往也是一处繁华所在。

    从北门到北大关仅约半华里长的大街两侧,店铺林立,热闹异常。什锦斋、素香园、天一坊等饭馆,天盛号酱肉、龙昌海货店、裕泰永杂货铺、公升茶庄、长源合蜡烛铺、联兴斋鞋帽铺等各色店铺,应有尽有,数不胜数。桥头西侧有一家字号叫“恩德祥”的包子铺,如今极负盛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没有叫响时,恩德祥的包子已经是远近驰名了,别说北城一带的商家行旅、街坊四邻常来光顾,就是城南城东的老少爷们儿也都闻香而至,慕名而来。

    看看已近中午,冯华一行人走进“恩德祥”,店堂里已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堂倌殷勤的把他们让到里面的雅间。除了吃过“狗不理”包子的冯华以外,其他七人都被这面白、皮薄、馅儿大、料儿精、味儿香、口感好的面食精品所倾倒,一边啧啧称赞,一边敞开肚皮一顿饱餐,每个人都吃得满嘴流油。

    大家吃饱喝足走出“恩德祥”,李九杲则留在后边会账。等待着盘垣许久仍不出来的李九杲,贺菱儿有些不耐烦:“这个李大哥,结个帐也这么罗嗦!”

    不一会儿,李九杲走出店门,快步追上了众人。贴在冯华身边,他悄声说道:“大哥,五弟来了。”

    冯华禁不住一惊,按照安排黄德贵应该在山海关接应他们,此时他突然改变计划,必定是发生了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德贵来了,他现在在哪?”

    李九杲低声答道:“恩德祥的周掌柜说,五弟也住到了‘大生字号’。最新情报表明,日本人要在天津对咱们下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