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北军(1/2)

    简介

    [编辑本段]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可称为大西北军或前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或后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杂牌西北军,国民一军可称为正宗西北军,国民二、三军和后来加入的部队只能算杂牌西北军。

    大西北军(29军)

    [编辑本段]

    西北军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正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佟麟阁曹福林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第二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等都是这次招来的。

    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警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一师左一旅旅长,下辖两团七营。不久,又改称七师14旅旅长。1914年,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

    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字焕章)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字焕章)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2年,冯玉祥被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

    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司令兼一军长,胡景翼任二军长、孙岳任三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靖国军,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改投吴佩孚,再投冯玉祥,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一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四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五军。其中,一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

    1926年,冯玉祥突然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二、三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二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四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二军李虎臣、邓宝珊,三军杨虎城、庞炳勋,五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一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