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说明(2/2)

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

    台灣人民互相也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械鬥,移民依照其原籍分成泉州,漳州,客家等派系,彼此常因水利或其他問題發生嚴重的衝突.

    隨著清朝末年列強的侵略,台灣的淡水,安平,打狗等港口因此得以和各國貿易,重新回到國際貿易的舞台.

    1895年中日第一次戰爭失敗,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與遼東半島。

    台灣民主國

    滿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中割讓台灣,事前卻完全將台灣官民蒙在鼓裡,真可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原本希冀能靠英法等國的介入而阻止台灣落入日人手中,但最後終究失敗.丘逢甲代表台灣人民,表示拒絕割讓的決心.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發布「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二十四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送至各國駐台領事館,二十五日舉行獨立典禮。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同時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以及建年號為「永清」。台灣第一富豪林維源,雖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辭不肯,捐獻銀一百萬兩給民主國後,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唐景崧被迫就任總統,兩週後趁機捲款逃回中國大陸.急就章的台灣民主國像一場鬧劇般的快速崩潰.

    日本海軍上將樺山資紀授命為台灣總督,會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一起接收台灣.中國代表李經芳﹝李鴻章之子﹞不敢在台灣土地上交接,只好在三貂角外海舉行儀式.日軍在台灣軍隊的反抗下仍然由澳底登陸,佔領基隆.滿清的湘勇與廣勇在日軍登陸後到處放火搶劫,毫無軍紀.鹿港人辜顯榮受台北士紳及外國商人之託,前往基隆,要求日本軍儘速進入台北城,並親自擔任嚮導引日軍入城.

    然而日軍向台灣南部推進時,卻遇到台灣人激烈而悲壯的反抗,只好不斷派兵.現代化的大批日軍一共花了五個月才鎮壓住的台灣人民,台灣人據說有一萬四千人死亡,日軍戰死278人,每個日本兵的命平均是用五十條台灣人命換來的.諷刺的是,日軍來台病死者遠多於戰死者,約有四十倍之多,惡劣的衛生環境讓日軍付出慘痛的代價.

    日本治理時期

    早期的台灣總督都是武將,為台灣各地蓬勃的游擊活動而疲於奔命,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這三任總督的任期都不長.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任期長達八年,但實際治理台灣的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藤加強了台灣的保甲與警察制度,用嚴格的手段對付抗日活動.醫師出身的後藤新平自命以生物學的原理治理殖民地,其著名的治台三策:台灣人的弱點是貪財,怕死,好面子,用高壓與懷柔的兩面手法將台灣的游擊活動完全彌平.日人在台灣建立了詳細的戶政與地政檔案,在金融,教育,農田水利,交通,醫療衛生,水電基礎建設上也確有建樹.

    日本政府佔領台灣之初發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授權台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台灣總督皆為將領,在台權力極大,猶如劃地為王。由於日本的政局變化,1918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因為日本的政治變化而改為同化政策.

    1914年林獻堂奔走成立台灣同化會,以「由內地人﹝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同組織,相互敦睦交際,促進同化以回應一視同仁的皇猷。」為宗旨,追求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地位平等,成立不久即被勒令解散.台灣人在日人積極的教化下,對於台灣人自身的前途產生自覺.有台灣議會運動等活動如火如荼展開.1921年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於台北,藉著台灣文化活動喚醒台灣人的覺醒,啟蒙台灣人意識、增進知識、對政治關心,尤其是喚起對日本殖民地統治批判.

    蔣渭水於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

    隨著中日關係的惡化,1936年台灣總督又由將領海軍上將小林躋造擔任,其政策包含台灣人的「皇民化」、台灣產業的「工業化」、使台灣成為進出東南亞基地的「南進基地化」.諸如廢止報紙的漢文欄,推行使用日語,撤廢寺廟偶像,強制神社參拜,禁止台灣風俗習慣儀式,改日本姓名等等破壞台灣文化的政策接暗連三展開。為了戰爭的需要,台灣除了原有的農業與輕工業之外,還得發展重工業以供應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爭需要.台灣人也必須以軍夫,軍屬,志願軍,義勇軍等身分成為日本兵到前線作戰.

    中華民國領台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根據開羅宣言宣布將臺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主權歸還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在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接受日本受降。至今在台湾还留下了很多日据时代的遗老遗少,对小日本存有莫名的情节,以至于甘当脚盆的棋子,让真正的自己人(不含日军孽种李登辉等杂种)被小日本都算计到几百年后了。鼓动台湾“独立”引发中美大战,两败俱伤,一举削弱日本两大强敌;顺便借刀杀人,把台湾岛内当真积极上战场去“保卫台湾”的傻瓜们除个差不多,剩下来的都是心知肚明“台独”把戏真目的的“二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