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玉才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蒋介石成败录 > 45、明争暗斗,把握主动权

45、明争暗斗,把握主动权(1/2)

    蒋介石与汪精卫为了把握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严重恶化了政治生态。在这种争斗中,蒋介石逐步由劣势转为优势,掌控了中央大权。

    事例:

    汪精卫,在国民党内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元老派。在蒋介石还在做儿时的打斗游戏时,汪精卫就在提着脑袋干革命,因暗杀满清朝廷大权在握的摄政王,被捕入狱,名噪一时。他长期追随孙中山,在同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派”的论战中,与胡汉民合称革命队伍中的“双璧”,深得孙中山的信任,那时,人们把孙中山、汪精卫、胡汉民三人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性的描述:“胡汪无先生(指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汪不盛。”尽管孙中山对汪精卫的软弱、对改组国民党犹豫的表现时有批评,但总的讲是信任、重用的。国民党“一大”上汪精卫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是国民党政治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孙中山在北平临终前的政治遗嘱,就是由他记述整理、转达的。孙中山逝世后,他成了国民党的政治领袖。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还兼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后来,在宁汉对峙时,汪精卫又是武汉反蒋的举旗人。

    蒋汪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存在着,在权力分配的关键时刻,这两个人,在权力角逐场,有联手,更有争斗,在联手中伴随着争斗,在争斗中夹杂着合作。在蒋汪争斗中,蒋介石的权术要高汪一筹,更由于军权在握,使自己抢占了上风。

    1.制造中山舰事件,外在排共,内在制汪。

    蒋介石是国民党内的新右派,打内心里是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孙中山病逝后,就决意分共,他后来曾自我表白说,从国民党“二大”起,他就“下了决心,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要同共产党“奋斗抵抗到底”。1926年3月,他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打击、排挤共产党,尤其排挤以黄埔军校学生兵为基础的新军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另一个目的就是打击汪精卫。周恩来后来谈起中山舰事件时说:这是“蒋介石与右派勾结,打击汪精卫,向共产党进攻,向革命示威”的严重政治事件。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汪精卫正抱病在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对蒋介石搞这样大的动作,不事先给他通气,非常气愤,他说:“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告我,这不是造反吗?”其实,蒋介石制造这一事变就包含着造汪精卫的反的用意。他的此举意欲一石三鸟,既要打击中共,又要削弱苏联顾问团的影响,同时动摇汪精卫的威信和地位。关于中山舰到黄埔去是谁下的命令,当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汪精卫下达的,一种说法是蒋介石下达的。蒋介石当时声称,说有阴谋,要绑架他,将他送往莫斯科。事实上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策划的,他说有人要绑架他,是暗示这人是汪精卫。

    汪精卫在国民党80位委员面前,否认曾分发任何命令,并怒斥蒋介石说:“你以为你是老几?你只是一个暴发户而已!你的名字既不在国民党25位创始党员之中,也未列为五位监察委员之一,你只不过是一个新进者,一个后辈委员,但是你却以你那无耻的军阀作风来叱责你的长辈。如果你想夺取我的地位,你就干下去嘛!”

    汪精卫的一席话揭了蒋介石的短,刺到了痛处。但蒋介石此时羽毛未丰,感到初试锋芒,试探已见功效。所以并没有与汪精卫公开对峙,而是采取了适可而止的策略。他一方面表示这是一场误会,一方面请求处分,很快就给军事委员会送上《为处置中山舰事件自请处分呈》。同时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还采用“苦肉计”,作出了打击右派的姿态,并把参与策划事件的亲信予以处理。这一招很见效,获得了苏联顾问和中共领导陈独秀的谅解与退让。事件发生后,汪精卫曾把朱培德、谭延闿、李济深等几个军长叫来,以军委主席的身份问他们敢不敢把蒋介石扣起来,几位军长没有吱声。随后,他又主持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他打算通过这次会议解释“误会”,可是在这次会上,汪精卫已经处于下风了。周恩来后来回忆此事时说:“为了解释‘误会’,在汪精卫床前开了一个一点钟的政治委员会。汪精卫、谭廷闿、苏联顾问都客气地表示了歉意,而蒋介石倒反而一句话都没说,精神上占了优势,政治上得到极大成功。从此以后汪精卫‘失踪’了”。

    汪精卫虽然很不甘心,但又自己奈何不了蒋介石,只好称病去职。5月秘密离开广州经香港乘船到法国去了,这一走就是几年。汪精卫留下的权力空缺,被蒋介石填补上。在此之前蒋介石已与汪精卫联手,把胡汉民排挤走了,这样,蒋介石以此为契机,逐步把党政军大权独揽于一身。

    2、从拉汪到汪举旗反蒋。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又制造了“整理党务”的纠纷,独揽大权,加上在北伐中壮大了自己军事实力。在国民党高层就有人提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