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人(1/2)

    起

    偶尔自己会动笔写点东西,或者翻翻书。不知不觉的,已经开始以文人自居了。

    当渐渐的叫上口之后,“文人”这个词,却勾起我几个疑惑:

    1、“文人”是一种职业吗?如果不是,那么它和盲人、老人、病人、女人一般是一个描述心理或者生理上一种状况的专用词汇咯。若然如此,则文人又是怎么样一种精神状况/或生理现象那?

    2、如果文人是一种职业,那人们为什么又管那些“职业文人”不叫“文人”而称之为作家那?然作家与文人毕竟有所不同,一个人可以是作家和/或文人,但绝对不可能即是一个优秀的文人又是一个出色的作家。譬如余秋雨,年少而不得志时,下笔龙飞蛇走,文思尖锐而富于感染力。及至年岁渐长,人出名了,收入也多了,生活也优裕了,文笔反而每况愈下,泛泛而谈之言充斥纸上,是为文人之没落,而成为一出色之作家。又譬如港台作家“倪匡”,素有袋装书大帝之称,却自言:好色而寡情、爱利而轻义,像一个商人更多于文人,世人皆称之为作家,而无文人的头衔。那么,文人是一种怎样的定义那?

    3、文人之作品大多思想尖刻而逆潮流,其优秀的作品大多在身后才广为流传,古代如:李清照、杜甫、李白、莎士比亚,近代如:周树人、茅盾、王小波等大多不见容于当代,被斥为“疯子”者大有其人,而其过身之后作品却畅销异常,不能不说是一个异常。所以,文人大多贫穷的、愤世的;而如此艰困的创作环境,支持他们的动力是什么那?

    在思索中,我跨过了千年历史……

    承

    泡一壶好茶、于泉水叮咚处,写一首好诗。看修竹煌煌、叶影婆娑,或邀月长吟,或狂歌当哭,放荡而不羁。这是文人的写照。大抵,谈起文人,人们心底大多都会升起诸如此类的印象。

    故此,世人认为文人大多是“另类”,是“疯子”,是一群不识人间疾苦的家伙,总是寻求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不事生产”。如生世贫困,则为“书呆子”、“米蛀虫”,往往恨不得能饱以老拳让其清醒一番;如生于富裕之家、帝王之世,则大多批为“执垮子弟”、“亡国之君”,饱以冷眼,显自身之明智。

    然而世人却并未真正的感触到,文人之所以为文人,往往是因为他们饱读“圣贤之书”,“通晓孔孟之道”,是为其智,而显其特立独行,不见容于世。文人大多是深刻的思想家、严谨的哲学家、忠贞的恋人或者忠心的臣子。不过他们的深刻,不同于世俗的深刻,世人的深刻大多源自于人本身的好奇心,追求事物背后所隐藏的真相、真理,而问人的深刻则更进一步,他们不仅仅掌握了背后的真相,更进一步的,他们期望改变。敏感而多智的文人,往往掌握到更加多的真相,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表象所带来的影响,一旦当他们期望寻求改变而无能为力时,则只有述之于文,将自身的美好心愿以及自身所认为的“治世良方”编撰成册,留待日后出版而广为人知,则文人也可含笑九泉了。古代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辛弃疾、王安石、杜甫,近代如周树人、黑格尔、王小波、李敖等。文人的忠贞也不同于世人所认知的忠贞,不是忠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种习俗,而是贞于自己的感情。唯其对感情的贞超过了对人的忠,是为世人所不能忍受,譬如李清照,一生多次改嫁、被骗而后被负心丈夫逐出家门,掠夺其所有财产,忍无可忍之下对簿公堂,却因为世人认为其不忠于人,“廷杖、游街”,乃至郁郁而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一言难尽之感跃然纸上,而此时的李清照,已垂垂老矣。她之所以不被世人所认同,皆因世人认为其不忠,然而她的“寻寻觅觅”,却又是对自己真挚感情的一种“贞”。因为对自己情感的贞,让她敢于依然放弃所拥有的,忍受世人的唾骂……

    “为世人所不容”原是文人所常见的一种遭遇。故此,他们唱歌当哭,长吟做啸,吐尽心中不平之气,唯求青史留名。非所愿也,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文人有一种气质,千万人中也能轻易的辨识,这中气质叫——孤独。茫茫浊世,唯吾独醒的孤独。这种气质,成为文人的标志,是以,文人是一种精神境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职业的作家无法成为出色的文人的原因。因为他们的作品必须求得大众的认可,追求更加高的出版率。他们放弃了孤独,放弃了自己原本所信仰的原则与精神,所以,世人普遍称之为作家,而不称其为文人。作家,和书匠一般,为求其名、利而努力的迎合大众的口味,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文人所难以认同的。故此,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个文人成为作家后,往往感叹:“人心难测啊,原来的朋友们都眼红我的成就,妒忌我,拼命的以诋毁我为荣”。

    非也,而是文人对于这种精神的背叛特别难以忍受。原本所认同的人,现在忽然转向他们所唾弃的一方,并且“摇尾乞怜”的寻求他人的认同,让依旧在孤寂中苦苦坚守自己信仰的文人所痛恨,视之为“不忠”、“背叛”。

    转